交易媒介=中間化
常人對于貨幣的理解最為常見與樸實的理解,即貨幣是交易的媒介。不論成為“一般等價物”或者“支付工具”,大體來說,都是這個意思。那么,最簡單的貨幣活動就是從第一方到第二方的貨幣給付,或者說支付,只要雙方沒有疑問,就不會涉及到第三方。這種兩者之間的“合意”,是最基礎的貨幣共識所在,其意義在于排斥掉任何第三方。也就是說,貨幣本身是第三方,即所謂的“媒介”,而不須其他任何的中間人。
交易媒介的發現或發明無疑擴大了交易,而擴大了的交易就難以離開貨幣媒介。雖然仍舊排斥著第三方,但是無疑更為廣泛與復雜的交易需要更廣泛的貨幣共識。如何確立其更為廣泛的貨幣共識呢?跨境或長居旅的貿易往往選擇貴金屬所謂支付結算工具,這就產生了“貿易用貴金屬”。在歐洲貿易與貨幣史上,金銀成為“貿易用金屬”;在東方,情況更為復雜一些,東亞內部的貿易并不一定選擇金銀,而使用中華銅錢。貿易用金屬,在貨幣視角來看,就是所謂的“稱量貨幣”,輔之以金屬成色的鑒別。稱量貨幣雖遭到后世的詬病,但其屬于自由貨幣,即不受有關當局的限制與約束。
聲音 | 渤海銀行趙志宏: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將大有作為: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趙志宏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從宏觀、整體的視角來看,新的AI時代,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將加速搭建“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是ABCD和IoT等金融科技的綜合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展金融業務的一種形態。它以大數據為能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以區塊鏈為組織架構、以云計算為基座支撐、以IoT為終端連接點,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調動所有參與者共同完成盛舉。AI+時代,未來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將大有作為。(證券時報)[2020/2/22]
歐洲貨幣歷史上,即便是貴金屬——金銀貨幣的流通,往往受到王權當局的約束,有如1663年前的英國便排斥外國貨幣的流通,所謂的鑄幣稅正是這種排他性的貨幣管制為基礎的。但是,在東亞確完全不存在這種狀況,有宋一代,宋幣廣泛流通開來,宋遼金夏日本朝鮮等均有宋幣的大量流通。沒有出現歐洲限制外國鑄幣流入的情況。具體來說,歐洲貨幣歷史上限制外幣流入是常態,而中華貨幣史上限制貨幣流出則成為一時之選。復如兩宋,因銅的短缺,朝廷認為地設置貨幣流通的區域限制,劃分為銅幣流通區、鐵壁流通區,以及銅幣鐵幣混合流通區。
聲音 | 徐明星:區塊鏈“去中心化”是概念誤區:今日下午,在全國工商聯舉辦的“德勝門大講堂·走進福建——探討區塊鏈與創新”活動上,OK集團創始人徐明星表示,區塊鏈“去中心化”其實是個誤區,它具有一個非常強大的“中心”,就是規則設計者。第二個誤區是,比特幣不是“幣”,本質上是一種積分或者應用的電子化,它最早的英文單詞是“bitgold”,因域名被人搶注,才改用“bitcoin”。徐明星同時指出,區塊鏈的落地應用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提升現有業態的效率,二是帶來顛覆性的應用,比如智能合同;區塊鏈在征信領域,可以打破征信數據孤島、解決隱私保護等問題。[2019/11/19]
早期的貨幣發行是財政性發行,王權對于貨幣流通的干預,影響到貨幣流通的范圍,也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貨幣共識。然而,作為通貨的貨幣,總是傾向于掙脫王權的管控。在鑄幣時代,這并不是所謂的“去中心化”的嚆矢,而是“去中間化”。貨幣流通的地理范圍是一個市場選擇的結果,權力干預往往是不成功的,除非這種干預降低了而不是增加了流通的成本。宋幣的國際流通就是其降低流通成本的結果,以至兩宋朝廷都不同程度地限制鑄幣的流出,提高流出的成本。即便如此,宋幣讓酒大量地流出境外。
聲音 | 澳本聰:“去中心化”一詞已成為一種營銷策略 不存在沒有權限或權力的分布式開發過程:6月6日,澳本聰在其個人網站發文《完全點對點(Fully Peer-to-Peer)》,其表示,2011年,我以Satoshi的身份給Gavin發了最后一封郵件。我構建比特幣是為了讓它成為一個誠實的、不可改變的系統,不會遭受與ecash、自由儲備美元(Liberty Reserve US Dollars)以及其他所有欺詐系統相同的問題。“去中心化”一詞已成為一種營銷策略。分類賬可能是分布式的,但是當討論的是一個沒有設置且可以更改的協議時,那就有了一個由組織控制的軟件開發過程。沒有加密貨幣具有分布式開發過程。事實上,不存在沒有權限或權力的分布式開發過程。確保分布式系統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增長的唯一方法是系統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運行,并且開發人員不能更改協議。2015年,有些人想講述我的故事,但是是在我不知情或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完整的故事,給那些不希望我是中本聰的人留下了足夠的空白,讓他們播下懷疑的種子,散布徹頭徹尾的謊言。所以在2016年,我別無選擇,只能再次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我之所以使用最初公布比特幣時的郵件列表,是因為我以前的一所大學的一些人。我于2005年進入紐卡斯爾大學攻讀統計學碩士學位,原因有二:首先,大學里的一些人對網絡圖理論和建模非常熟練。我需要這樣的知識來開發比特幣。其次,紐卡斯爾大學的一些人對貨幣體系的數學非常精通。進入大學后,我可以接觸到他們所有的工作,這樣我就可以進行研究。[2019/6/9]
由此,不難發現,鑄幣時代的貨幣流通是奉行去中間化的傾向的,力圖掙脫第三方的干預而增加交易成本或流通成本。因此,去中間化,比去中心化,更具實踐意義。
聲音 | 趙長鵬:不為其他交易所做(下架BSV)決定,無法準確界定“去中心化”程度:今日有推特網友表示:“下架BSV是腐朽的資本主義,違反自然選擇,歷史會證明你們是腐敗的。”對此趙長鵬表示:“每個人都有權做自己的決定。當你賣出一枚不喜歡的代幣時,理論上,你也影響了價格(雖然很小),這是中心化嗎?怎么界定中心化的程度?還有許多交易所,我們沒有給任何其他交易所做(下架BSV)的決定。我們的決定本身是自然選擇的一部分,你的也是。我們只是一個社區中的一小部分,這個社區恰好是支持我們的。”[2019/4/17]
銀行貨幣=中心化貨幣
銀行時代的貨幣,是賬戶貨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根本性的變化,貨幣不在遵循鑄幣時代的流通邏輯,而是在賬戶體系內發生流轉,賬外的流通已經不在是貨幣體系的主要部分。有如,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或稱之為“紙幣”,作為現鈔的流通,事實上擺脫了銀行賬戶體系的約束。但是,這種擺脫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即便是紙幣時代的“輔幣”——硬幣,雖然極少流回銀行,但也不是與銀行機構完全絕緣的。銀行時代的貨幣,即銀行貨幣流通的主要形態,是賬戶間的劃轉。這帶來了貨幣創造以及信用貨幣,也變成為所謂的“中心化”的貨幣。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是銀行貨幣流轉的主要風險所在。銀行機構體系本身是貨幣的“媒介”。
曾鳴:不應該盲目追求“去中心化”: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不應該盲目追求“去中心化”。實際上,去中心化有優點,也有缺陷。任何一個項目,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方法應該是個系統內生變量,是機制設計的關鍵,也是區塊鏈生態演化的重點。[2018/3/13]
作為中心化的貨幣,銀行貨幣是賬戶貨幣,亦即記賬貨幣,貨幣活動的主要內容便與記賬活動密切相關。于此,所謂的貨幣中心就是記賬中心,是貨幣賬戶體系的運行與維護者。在鑄幣時代,雖然也存在貨幣的發行者和秩序的維護者,但是,在具體的貨幣流轉中,并不存在所謂的“中心”或“記賬者”。中心化的銀行貨幣,并不失交易媒介的功能。
貨幣共識的強制性與自愿性
貨幣共識決定了貨幣流通的范圍、層次與結構,無疑銀行貨幣創造了范圍更為廣大的貨幣共識。建立貨幣共識,既有自愿性,也存在強制性。單一貨幣體制的普遍適用性,標志著一定程度上貨幣共識的強制性。現實地看,全球貨幣體系是銀行貨幣體制所決定的。然而,在銀行貨幣體系之外,仍然存在著復雜多樣的關聯貨幣體系,最為常見的就是各色各樣的“充值卡”賬戶體系。這些關聯貨幣體系既是自愿加入性質的的,也是支付或結算上強制性的。簡單說,即自愿消費、辦卡結算。
這些關聯貨幣體系是“社區形態”存在的,也就是所謂的“商圈幣”。既有的“商圈幣”是銀行幣向外的拓展,也為銀行監管所覆蓋,甚或某些便是銀行業務的既定范疇。也就是說,商圈幣就是銀行賬戶體系的變體或亞種,最有代表性的有如,第三方支付賬戶體系、儲值卡消費、手機預付款支付等。
這些亞銀行賬戶體系,借助于電子、網絡、數字技術不斷向外拓展,最終,直接或間接地掙脫出銀行賬戶體系,也擺脫了銀行監管。于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成為技術上與商業實踐上的可能,去中心化的貨幣觀,也應運而生了。
首先,電子貨幣不在這個范疇,它們仍舊屬于既定的銀行貨幣范疇,直接間接地受到銀行監管的約束,乃至銀行機構的左右。其次,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在純粹兩個主體之間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去中間化,是成立的。但是,完全脫離去銀行化,是困難而沒有必要的。因為,任何新的貨幣種類總是需要舊的貨幣種類的支持與接續。換言之,新幣需要以舊幣為價值來源,完全割裂新舊幣的關聯是危險而魯莽的。在大規模新幣收兌舊幣之前,新幣的拓展事實上收到許多限制。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因為需要銀行貨幣頭寸的支持,就需要新舊幣之間做兌換安排,餓這一安排本身就不可能是“去中心化的”。
去中心化的貨幣觀的本質是去中間化,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間成本。相對于數字網絡技術條件的數字貨幣而言,銀行機構及其貨幣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效率損失也是十分巨大的。擺脫這一成本負載與效率損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就是在程度上初步實現,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所謂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觀,并不意味著與中心化的銀行貨幣完成“絕緣”,數字貨幣與銀行貨幣不是絕緣的,既做不到,更無此必要。
去中心化的貨幣觀的現實立場,并非排斥銀行貨幣,甚或極度享受以銀行貨幣計價的加密資產的溢價。那么,其去中心化的現實指向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擺脫監管,特別是擺脫銀行類的監管。能否擺脫?如何擺脫?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市場的需求,二是技術的能力。然而,貨幣監管當局并不是對于去中心化的貨幣實踐總是報以寬容的態度或兼容的立場的,在危及到銀行貨幣體系的問題上,監管之嚴厲與決絕是不容懷疑的。這也就是說,放任去中心化貨幣觀的實踐活動,必然與貨幣監管相沖突。
回過頭來看,去中心化貨幣觀的實踐,大體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掙脫了電子貨幣的范疇,而在銀行賬戶體系之外建立起類貨幣功能的賬戶體系,在這個階段,因對于既有的銀行貨幣的威脅尚為微小,且帶來一系列的貨幣金融的創新,而處于寬容監管的層面;第二階段是數字賬戶體系與銀行賬戶體系間的資金往來建立起來,且流通資金總量不大,頻度有限,而處于包容監管的層面;第三階段數字賬戶體系活躍異常,加密資產價格影響到銀行賬戶體系,并突破了部分監管限制,而處于強化監管的層面。
至此,去中心化貨幣觀的實踐活動事實上演化為中心化的貨幣監管相抵制與相抗衡的態勢。這就是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價值研判”,而是現實對抗了。
回到貨幣媒介的本源來看,去中心化并不是貨幣的基因所在,去中間化才是。銀行貨幣流通的節點過多,且存在一系列的斷點、盲點,從而出現了冗長的流程,這些是數字貨幣所能夠并應當避免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所謂的去中心化,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一是技術意義上的,無須設立記賬中心機構,但是記賬規則是否仍是中心化形態的,記賬程序是否仍是某種中心化的形態,這是有待觀察與分析的。二是法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技術上的去中心化的貨幣實踐,還是不能失去法律層面上的認定或判定,還是不能擺脫監管意義上的干預。也就是說,技術上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其在法律上或仍為中心化的數字貨幣。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貨幣觀,與實踐糾葛在一起,往往呈現出非常復雜動蕩的情形來。未來,人們或將日益感受到,去中心化與否,并不是一個十分有效或簡潔的觀念表達,是否去中間化,是否去銀行化,才是數字貨幣實踐的根本所在。
作者:周子衡
“碳中和”一詞正在加密貨幣市場快速流行起來。自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說比特幣可以持續生產之前不會使用或接受比特幣后,社會層面對于加密貨幣環境影響的討論便再度躍上臺面,更成為比特.
1900/1/1 0:00:00以太坊的倫敦升級于8月4日完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EIP-1559。在EIP-1559推出至今,不到4天,已經燒毀了16,230.38個ETH(截止到寫稿時),價值接近5,000萬美元.
1900/1/1 0:00:008月5日,12,965,000區塊。備受關注的以太坊倫敦升級終于進入了最終倒計時。 倫敦升級主要包含5項EIP,分別是EIP-1559、EIP-3198、EIP-3529、EIP-3541 和.
1900/1/1 0:00:00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加密資產市場的額外凈增值為100億美元。這一增長與上一季度的數值一致,但它是 2020 年第四季度數值的兩倍、2020 年第三季度數值的 5 倍以上.
1900/1/1 0:00:00礦工可提取價值(MEV)的興起正在動搖以太坊社區的根基,現在有些人稱其為「危機」。雖然對于日益令人擔憂的情況來說確實有些道理,但它不應該令人震驚.
1900/1/1 0:00:00頭條 ▌以太坊主網已達到倫敦升級區塊高度據歐科云鏈鏈上大師數據顯示,以太坊主網于今日20時33分達到區塊高度12,965,000,激活倫敦硬分叉網絡升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