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Layer2到Layer3,中間發生了什么?
來源:WebX實驗室
Layer2誕生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降費和擴容,以太坊公鏈的功能受限使其無法承載生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越來越多的執行和計算量,這也導致人們若想在擁擠的鏈上完成交易就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
公鏈擁堵的本質是鏈上過多的節點爭奪過少的區塊空間,去中心化的冗余設計天生便是和效率對立的,鏈上交易從達成到被最終確認需要經歷一次全網廣播,節點需要通過共識確認廣播信息的真實性,節點數量越多,這一過程便越麻煩。
人們逐漸意識到天生的效率低下成為了去中心化技術發展與推廣的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困境,人們開始將公鏈的功能進行剝離和分層,將最核心的,在去中心化系統中提供安全保障的共識機制留在Layer1上,而將計算和執行下放至Layer2,促使公鏈成為Layer2的結算層。Layer2解決方案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因其相比跨鏈和分片等設想更容易實現和操作。隨著協議各自Layer2的不斷應用,人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結果來看,Layer2可以說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行業變革。
ETH 2.0存款合約總價值達5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金色財經報道,據鏈上數據分析公司IntoTheBlock官推發布數據顯示,以太坊ETH 2.0存款合約總價值已達52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IntoTheBlock指出,隨著用于保護以太坊安全的ETH價值不斷增加,任何潛在攻擊者想要控制網絡都變得越來越困難。[2023/7/23 15:53:44]
Layer2發展至今已經由早期的狀態通道、側鏈、Plasma等方案過渡到現在的Optimisticrollups、Validium、ZKRollup等,每種方案的各項性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取舍,總體來說目前市場更認可Rollup。
但市場其實依舊清楚Layer2并不是一種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其中的缺陷也十分明顯,其中典型的問題就包括其有限的可拓展性、倒退的可組合性以及割裂的流動性。不過目前對于Layer2的互操作性和流動性的技術支持都在不斷探索增加,用戶在L2上進行的活動比例也在增長。
zkLend主網Alpha版本在Starknet上線:5月12日消息,Starknet上借貸協議zkLend宣布主網Alpha版本在Starknet正式上線,支持用戶用戶存款、借貸和無需許可使用ETH、USDC、USDT、DAI和WBTC。Alpha版本在池級別實施借用上限,隨著網絡流動性提高,將逐步取消這些限制。[2023/5/12 14:59:26]
Layer2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了去中心化模式的優點。但對于未來某些可能需要高度定制化的應用場景,最好由一個新的獨立層提供服務,這便是Layer3概念的由來。
此概念最早由StarkNet提出,他們表示,Layer3與Layer2的關系就像Layer2與Layer1一樣,這其實是一個嵌套的、遞歸的結構,只要Layer2能夠支持Verifier智能合約,Layer3就可以使用有效性證明來實現。整個過程就變成了:Layer3將交易壓縮至Layer2,Layer2又將壓縮過的交易壓縮至Layer1,這是一種幾何倍增長的擴容構想。如果每一層的成本降低1000倍,那么Layer3的成本就可以做到比Layer1降低1,000,000倍。
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電費交納場景首單落地:8月8日消息,近日,由國網雄安金融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攻關的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電費交納場景,在青島實現全國首單落地。“硬件錢包”的推出,極大豐富了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為加速數字人民幣的普及應用提供重要通道。
據了解,“硬件錢包”是數字人民幣應用的硬件載體,用戶只需將“硬件錢包”在手持收費智能終端上輕輕一貼,并輸入密碼,就可以交納電費。除了交電費,該錢包在試點地區支持硬件錢包交費的商戶均可使用。(中國經濟網)[2022/8/9 12:10:50]
一、賦予應用程序設計者更好的控制能力
StarkNet提出的Layer3的主要優點,除了利用遞歸證明的乘法效應實現超可擴展性外,其另一項優勢便是可以由技術堆棧的應用程序設計者更好地進行控制,擁有更加確定的性能和成本、自定義數據可用性模型、更快的功能和技術周轉率。
ETH交易所接收地址數量達14個月低點:金色財經消息,據Glassnode數據顯示,ETH從交易所接收的地址數量剛剛達到14個月低點,7日均值數額為2,479.613。[2022/7/16 2:17:48]
進一步講,如果Layer3可以成功應用,那么隱私功能或許可以真正意義上的應用于普通交易,眾所周知,區塊鏈上的隱私保護技術如零知識證明等需要的計算速率和信息交換量是目前的基礎設施無法支持的。
那么,如果將隱私計算功能拉到Layer3上,其強大的擴展性便使Layer2上的隱私保護交易成為可能。
二、彌補現有的互操作性和可組合性空間
再者,Layer2被詬病的互操作性與可組合性的倒退可以由Layer3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目前在Layer1和Layer2、Layer2之間使用的跨鏈通道非常低效昂貴。所以將層級間與同層間的組合操作平移至Layer3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更易于實施。因為定制化的Layer3是通過Layer2而不是Layer1進行互操作,這顯然會更便宜。
下圖是StarkNet展示的Layer3分形分層:
?圖片來源:StarkNet
可以看到多個Layer3將建立在Layer2之上,還可以在Layer3上構建附加層。
下圖描述的是Layer3與其底層Layer2和Layer1之間的關系。通過在Layer2上實施狀態跟蹤和驗證器智能合約,Layer3可以安全地運行在L2上。
?圖片來源:StarkNet?
三、Celestia方案
而除了StarkNet,還有其他致力于超越目前Layer2易用性的方向,例如Celestia的數據可用性模塊。
這是一個與Layer3的邏輯有共通點的方向,其主要原理是在Layer1與Layer2中間劃撥出一個專門解決數據可用性的層級,與Layer3不同的是,Celestia在Layer1與Layer2之間插了一層——數據可用層:Celestia的節點既不運行智能合約,也不去驗證區塊內的數據,它只負責做數據可用證明。
所謂「數據可用性」,指前文提到的去中心化系統內數據在節點間傳播所產生的驗證和確認行為。Celestia使用二維reed-solomon編碼方案對塊數據進行編碼,這樣只有少量數據樣本就足以以統計確定性驗證整個塊已發布。如果數據編碼不正確,則通過數據可用性欺詐證明通知網絡。Celestia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將自己設計成一個類似模塊化的插件,類似云服務,可以和現有的各種Rollup方案結合。
總結
擴容的原則其實都是讓公鏈專注于最為核心的事物以減少負荷,無論是在Layer1與Layer2之間插一層,還是在Layer2之后補一層。
一個確定的趨勢是,區塊鏈系統內的分工模塊會被拆解得越來越細致,就像工業發展從手工到流水線,編程發展從整體到模塊的過程一樣。未來可能還會出現Layer4、Layer5或者其他名字,但評判其核心競爭力的標準依舊是能否保證去中心化安全性的前提下真正提高效率。
撰文:楊樹,ForesightNews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實行自動的「日薪制」甚至按小時給工作量計酬發酬,抑或是在看視頻、聽音樂時按分鐘或秒進行付費.
1900/1/1 0:00:00鏈捕手消息,跨鏈元宇宙及基礎設施項目TristanMetaverse近期完成逾百萬美金私募輪融資,參投方包括WaterdripCapital,AscensiveAssets.
1900/1/1 0:00:00原作者:RuchiraSharma,Vice 編譯:胡韜,鏈捕手 如果你有一個喜歡加密貨幣的朋友,那么現在是時候看看他們了.
1900/1/1 0:00:00作者:鏈茶館 盡管跨鏈生態在崛起,但以太坊生態沉淀的開發者數量以及資金量,讓Layer2賽道依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1900/1/1 0:00:00鏈捕手消息,據美國司法部公告,圣地亞哥的一個聯邦大陪審團提交一份起訴書,指控BitConnect的創始人SatishKumbhan策劃了一場全球龐氏騙局,在“借貸計劃”上誤導了投資者.
1900/1/1 0:00:00原作者:RahulMaganti/JumpCrypto合伙人,SaurabhSharma/JumpCrypto副總裁原標題:《PeekingUndertheHood:KeyPillarsofCr.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