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比特幣 買比特幣
Ctrl+D 買比特幣
ads

CRY:萬字探討DeFi建立信用的另一種可能:威懾紀元RWC模型_DID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盡管很多人都認為區塊鏈是革命性的創新,在信息可復制的互聯網上實現了價值的不可復制性,仿佛 Crypto 世界僅憑自己的力量就能蓬勃成長。然而,事實上引入外部世界的購買力對于加密貨幣的規模增長至關重要。從歷史上看,比特幣價格的每次高峰都伴隨著穩定幣供應量的激增。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這不難理解,因為熵增的趨勢,任何封閉系統都最終會歸于熱寂。只有與外部系統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的開放系統,才能擺脫這一趨勢。 Crypto 世界也是如此,我們不是僅僅滿足于極客之間互相轉賬幾個 BTC 買幾個披薩玩玩,而是希望現實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采用區塊鏈這項技術,證明它的實際價值,從而實現規模的成長。

不過現在加密貨幣的增長遇到了一個天花板,就是缺乏信用體系。熟悉 DeFi 借貸協議的用戶應該知道, DeFi 是幾乎完全沒有信用借貸的,只有超額抵押,因為 DeFi 目前無法做信用的評估。并且,更廣義上的信用體系也出了問題, 2022 年 Luna 、三箭、 FTX 的一連串暴雷已經讓主流資本對 Crypto 產生了信任危機。在傳統金融人眼里 Do Kwon 、 Su Zhu 這樣的人還能再出來做項目,是難以想象的,因為按傳統金融的游戲規則,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再繼續在圈內混下去的,同時也讓傳統金融人士對 Crypto 的信任基石產生了質疑。

本份研報便將探討 DeFi 建立信用的一種可能性,筆者稱之為 “威懾紀元 RWC 模型”,RWC 代表 Real World Credit(現實世界信用),該模型或將解決 DeFi 信用借貸最大問題。

作者:samoi.eth,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BuidlerDAO Core Builder,LXDAO 等多個 DAO 組織貢獻者,Meta Training 負責人

封面:Photo by MagicPattern on Unsplash

字數:本份研報超 13000 字,預計閱讀時長 26 分鐘

TL;DR

鏈上信用的背景與現狀

極少量的信用借貸

鏈上信貸的痛點

美好的理想

骨感的現實

信用體系缺失引起投資人的質疑

存款準備金率與貨幣乘數效應

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抵押率

存款準備金率與現實杠桿率

信貸擴張、信用、債務之聯系

比特幣價格與穩定幣增量的關系

DeFi Summer 中貨幣供應量與杠桿率的雙增長

Crypto 需要引入信用才能進一步增長

鏈上信貸的現狀

鏈上信用的解法:威懾紀元 RWC 模型

ZK-DID

Legal 部門

風控部門

最簡模型結構

模型中的兩種角色

IPFS 與 區塊鏈確權

W3C DID 標準的爭論

比特幣交易與中心化服務

模型的緣起

基礎業務邏輯

威懾紀元 RWC 模型的必要組件

模型缺陷與業務場景

隱私

現實世界高信用個體的進入

信用閃電貸

ZK-DID 進度未知

罪罰不對等

不良需求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賭徒風險”)

模型缺陷與解法

業務場景

總結

Crypto 世界不能是個封閉系統,引入穩定幣、現實資產、現實信用才能進一步發展。

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抵押率相關,鏈上借貸與銀行系統類似,有信貸擴張的能力。

威懾模型原理,自行懸掛 “達摩克利斯之劍”,提高作惡代價來增加信用。

威懾模型的問題在于 ZK-DID 進展未知、罪罰不對等問題、“賭徒風險” 等。

威懾模型的業務場景在于為用戶提供隱私、幫助現實高信用個體入局 Web3 、信用閃電貸等。

鏈上信用體系建立初期,不應當回避中心化解決方案,這可能是必由之路。

比特幣最初的愿景是成為一種法幣的競爭貨幣, Crypto 領域也一度嘗試以 BTC 為本位去進行交易,但實踐中 BTC 計價的交易對難以避免地被穩定幣計價的交易對所擠占,下圖是 ETH/BTC 交易對與 ETH/USDT 交易對的交易量對比:

事實上 BTC 本身的價格暴漲也與穩定幣供應量的增加有很大關系,最典型的是 2017 年 9 月之后, BTC 再創新高,從低點 $4000 暴漲至 $20000 附近,而同時期 USDT 供應量從 4 億美金快速增長至 13 億,最終穩定在約 20 億的規模。

以太坊累計質押量突破2100萬枚ETH,價值約合400億美元:金色財經報道,據以太坊官方數據顯示,以太坊信標鏈已質押ETH總量已突破2100萬枚,本文撰寫時達到21079233枚(按照當前價格計算約合400億美元),活躍驗證者數量為 658732個。[2023/7/11 10:48:03]

從圖中我們看到 BTC 在大周期內的波動性與 USDT 穩定幣發行量的波動有明顯的正相關。(DeFi Summer 之后 USDC 等其它穩定幣的增長在此圖中還未完全體現。)

對此絲毫不令人奇怪, Crypto 的市值增長離不開與傳統金融世界的交換,一個與外界有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才能避免熱寂。 Crypto 總市值的高速成長,也源自于引入了現實世界的 “物質與能量”:

引入現實世界的貨幣供應,即穩定幣供應量的增長;

引入現實世界的資產(Real World Assets),正如 MakerDAO 將美國國債引入 DAO 資產的嘗試,下一步將更多的現實資產映射至區塊鏈,也將帶來更大增長;

引入現實世界的信用(Real World Credit),現實世界金融當中,信用借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目前區塊鏈世界中的這一部分幾乎為零,信用借貸是非常可觀的經濟規模,極具想象力。

DeFi Summer 是 2020 年去中心化金融領域發展的高峰,它使加密貨幣從漫長的熊市中走出,也推動了比特幣價格到達新高。除了穩定幣供應量的增加,杠桿率的增長也是 DeFi Summer 的一個原因。這使得 10 倍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可能帶來 20 倍的效果。隨著去中心化世界基礎模塊的發展, DeFi 開始具備了像傳統金融系統一樣的信貸擴張能力。

在 DeFi 中,像 AAVE、 Compound 等借貸協議就像現實中的銀行系統,擁有了 “無中生有” 創造貨幣的能力。而 Swap 交易的成熟,則讓擴張出的貨幣有了使用場景。此外,區塊鏈的可組合性,使得挖礦補貼、預言機喂價的衍生品等更多的產品有了豐富的可能性。

哦,等一下,你從來不知道傳統銀行可以 “無中生有” 創造貨幣?

普通人都以為存在銀行中的錢是一張張現金,其實不然。我們以美國央行為例,央行發行的現金,被稱為 “高能貨幣”,它們在銀行系統中經過不斷借貸,會膨脹出許多倍,這便是貨幣乘數效應。貨幣乘數的上限與央行規定的存款準備金率有關,也就是每次有儲戶存款時,商業銀行需要將存款的一部分存入央行保管,以備發生擠兌的時候有一定量的現金可以還給儲戶。

我們來看以下兩個例子:

假設存款準備金率為 10% ,且我們只有一家商業銀行。那么當 A 儲戶存入 $100 時,商業銀行需要將其中的 $10 存入央行作為儲備,剩下的 $90 可以放貸出去,B 借出了這 $90,付給了 C , C 又把這 $90 存回了銀行。那銀行又要將 10% 也就是 $9 存入央行,剩下的 $81 可以再借出去,如此反復……經過足夠多次存貸之后,所有的現金最終都進入了央行儲備。

上面的這種模型,每次貸出的錢會越來越少,有點復雜,我們簡化一下。假設上面的例子里,我們每次放出的貸款都是 $100 ,每次存回來我們都要押 $10 進央行,那么 10 次之后原先的 $100 就都存進了央行。錢還是只有那 $100 ,但此時卻有 10 個人都認為自己擁有 $100 的存款。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規律:貨幣乘數 = 1 ÷ 存款準備金率。同時,我們也不難推理出,任何一家正常經營的商業銀行,都是經不起擠兌的。

說完存款準備金率,一些用過 DeFi 借貸協議的用戶就反應過來了,似乎借貸協議里的某個概念和它十分相似,那就是超額抵押率。目前鏈上借貸是幾乎沒有信用借貸的,絕大部分的借貸都是超額抵押借貸,超額抵押意味著你需要得先擁有一筆較大的資產作為抵押品,才能借出一筆較小的貸款。

如上圖中的例子,超額抵押率為 74%,那么抵押 $100 的 USDC,你最多可以借出 $74 的貸款。而當你的抵押品價格下降(或者借出的代幣價格上漲導致債務擴大)使得抵押率超過 76% 時,意味著你的抵押品不能提供足夠安全的保障了。這時雖然你尚未資不抵債,但資產仍將會被清算,第三方清算者會替你還清一部分債務,以折扣價獲得你的抵押品,他們如果立即賣掉抵押品則可以獲得差價作為利潤。超額抵押中超出的那部分,目的是給清算者留出利潤空間,確保系統的安全。

咦,這不就相當于存進銀行 $100 ,給央行留 $26 嗎?和存款準備金率 26% 這不一模一樣嗎?

SBP與礦企Crusoe Energy進行試點,旨在最大限度減少甲烷排放:4月27日消息,代幣化環保能源初創公司Sustainable Bitcoin Protocol(SBP)與加密貨幣礦企Crusoe Energy一起試點,以改進挖礦對環境影響。SBP表示,通過第三方審計,SBP將驗證Crusoe的廢氣采購和技術是否符合可驗證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促進清潔能源轉型的標準,這個過程仍然會排放溫室氣體,但最大限度減避免了甲烷排放。[2023/4/27 14:31:30]

沒錯,這兩個概念確實是非常接近的,超額抵押率 = 1 – 存款準備金率。我們暫且把拿 USDC 的抵押率當做 75% ,也就相當于存款準備金率為 25% ,根據上面的公式,我們的 “貨幣乘數” 大概會到多少倍呢?1 ÷ 25% = 4 倍。

存入 $10000 USDC ,借出 $7500 USDC,再反復存入抵押貸出 …

可以看到我們的資產差不多是變為了原來的 4 倍,其中的大約 3 倍是以資產和負債一比一擴張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 “資產負債表擴張”。

第一次發現 DeFi 里可以進行循環貸時,肯定有小伙伴吐槽,這不是自己左腳踩右腳螺旋升天嘛, DeFi 的水份太大了。但是實際上你了解了現實世界貨幣擴張的過程,你會發現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現實世界是通過 A 存 B 借 C 存 D 借,多個人來完成的,循環貸則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循環貸也有其正面意義,不過與本文無關,在此不過多贅述。

存款準備金率是貨幣銀行學里的一個基礎概念,現在我們也仍用它來理解 “信貸擴張” 這個概念。但實踐中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不再是一種有效的調控經濟手段,特別是西方經濟體已經基本完全放棄了這個工具。

存款準備金率被放棄主要有三個原因:

法定存款準備金沒有利息,是純純的 “義務”。這讓恨不得讓每一分錢都能錢生錢的銀行股東們非常不快,他們寧愿讓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盡可能降低,然后存一部分 “超額存款準備金”,那一部分央行是要付息的,這樣能提高 “資本利用效率”。

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空間越來越小。長久地使用降準作為放水刺激經濟的手段之后,存款準備金率越來越低,就像一條失去彈性的橡皮筋,本身對經濟的調控效果也越來越差了。

降準救市經不起實戰考驗。面對重大危機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救市的嘗試沒有一次成功。

其中最后一點是最致命的,一劑藥方的原理也許尚未被搞清楚,但只要它有效,人們就會使用它,反之如果一直不起作用,那它就會被拋棄。但存款準備金與貨幣乘數的模型明明很簡潔有力呀,為什么實踐中不起效呢?

我們來細細探索一下,假設將存款準備金率從 20% 降低到 10% ,發生了什么?

1 ÷ 20% = 5 倍

1 ÷ 10% = 10 倍

看起來,這個調整能讓貨幣乘數從 5 倍提升為 10 倍,非常有效的放水刺激,對嗎?

好,我們繼續將存款準備金率降低,發生了什么?

1 ÷ 1% = 100 倍

1 ÷ 0.1% = 1000 倍

美國現在對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降至 0 , 0 不能做除數呀,難道他們的貨幣乘數是無窮大嗎?總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我們一直說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法幣的本質是主權國家的信用,但細想一下,美國政府的信用值多少錢呢?能印 10 萬億美元?還是 1000 萬億?

信用是個難以量化的東西,只停留在這個層面,完全無法實操。實際上,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而法幣的本質是主權國家的國債。美國財政部發行一千萬的美國國債,美聯儲印出一千萬美元把這批債券買下來,這樣這一千萬就進了美國政府的口袋里,可以通過財政支出流入現實經濟。

但要注意,這一千萬都是 “現金”,都是 “高能貨幣”,在我們貨幣乘數的例子中,這一千萬也許會擴張 10 倍變成一個億,那另外的九千萬是哪兒來的呢?

這九千萬同樣也對應著其他個體的債務,比如——住房抵押貸款。

A 通過貸款購入了一套一百萬的房子,這一百萬此前在經濟活動中存在嗎?還不存在。

但等他貸出并付了購房款之后,開發商的確收到了這一百萬,然后開發商可能會用這筆錢支付工人工資、向原料商支付建材款等等。整個鏈條上的收款者都收到了這一百萬的一部分,然后存回了銀行,所以為這一百萬擴張出來貨幣背書的,其實是 A 承諾將來 30 年,每個月還本付息的債務。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貨幣乘數并不會因為存款準備金率這一個指標的調整而憑空擴張出來。信貸擴張的過程依賴于其他人承擔債務才能實現,千千萬萬的個體、企業、政府部門承擔了債務,才將那另外的九千萬擴張了出來。

那么當央行降低存準想要救市的時候,往往是經濟極端不景氣的時候。此時銀行也不愿意貸款,怕企業還不上;企業也不敢貸款,怕投資增產后賣不出去砸在手里……這就是為什么存款準備金率面對重大危機時往往無法奏效的原因——它太間接了。

SBF:破產前杠桿不是約50億美元,而是約130億美元:金色財經報道,FTX創始人SBF在推特發文稱,一個月前FTX是一家有價值的企業。FTX的日交易量約為100億至150億美元,年收入約為10億美元,股權價值高達400億美元。FTX被譽為高效經營公司的典范,是硅谷的寵兒。但過于自信和粗心大意導致問題不斷醞釀。隨后幾天內發生了歷史性崩盤,大多數相關資產暴跌超過50%。與此同時,發生了擠兌,每天大約有25%的客戶資產被取出。杠桿高達130億美元,而不是此前認為的50億美元。高杠桿、資金擠兌、資產價值的全面崩盤突然同時發生。[2022/11/17 13:15:02]

了解了存款準備金率應對危機總是失敗的原因:也就是廣義貨幣擴張的過程,依賴于其他人承擔債務才能實現。貨幣乘數其實體現著現實經濟活動的總杠桿率,經濟過熱的時候,杠桿率較高,經濟下行時,通過市場出清將杠桿率降下來。合理的杠桿率是自然的、健康的,而我們需要有實際的借貸需求,將這部分杠桿支撐起來。

理想狀態下,我們應當把信貸資源交給有能力、有價值的個體,以便推動創新,讓投入的資源產出更多的價值,比如在大學時期的扎克伯格、還在家后院攢機子的喬布斯;或者是現金流穩定的信用良好的個人,能夠在消費貸、住房貸款中,成為穩定產生利息的借貸需求。

但以目前鏈上借貸的業務構成,幾乎完全由超額抵押組成。這意味著如果借貸發生在鏈上的話,扎克伯格在創業初期想要借出幾萬美元維護自己的服務器,可能先要有十萬美金等值的比特幣作為抵押;普通人想要借出一套房子的購房款,前提也許是他先擁有了兩套房子價值的 Crypto 資產作為抵押物。

超額抵押押大借小的模式,讓很多借貸的需求變得很滑稽——一個人需要錢,所以才想借錢,但借貸協議愿意借給他的前提是,他需要先擁有一大筆其他資產做抵押物。

這一切都源于鏈上信用體系的空白,而現實金融活動中,信用借貸是占比非常重的一類業務,缺少這一塊讓 Crypto 領域的借貸像個發育不良的早產兒。

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傳統金融圈的很多機構和投資者開始關注和投資區塊鏈相關的項目和公司。比如, a16z 、紅杉資本等知名風投機構都已經在區塊鏈領域進行了投資,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上一輪比特幣沖擊 6 萬美元的新高離不開他們的影子。

然而后來 Luna 、三箭、FTX 等事件的接連發生,讓傳統金融圈對 Crypto 產生了疑慮。傳統金融圈是非常注重個人的信用的,不論世界怎么發展,那些老錢們還是愿意和一個合作了十幾年的中間人去進行交易。一個人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在圈內就很難混下去了,而且足夠嚴重的話,是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他們很難想像 Do Kwon 這樣的人,在匿名創立了 Basis Cash 之后(據傳),反手又創立了模型更簡單粗暴的 Luna – UST 。三箭資本的 Su Zhu ,在讓這么多人傾家蕩產之后,居然又出來創建了 GTX 債權交易所(后改名為 OPNX),這一切在傳統金融圈人士眼里都太不可思議了。

甚至于傳統金融圈現在產生了一種新的觀點流傳甚廣: Crypto 最終的結局離不開被傳統金融收編,因為我們解決不了鏈上信用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被收購、被招安,繼續沿用原來運行了上百年的傳統金融的那一套基于擔保、法條的信用體系。鏈上金融必須解決自己的信用體系問題,否則 Crypto 的市值可能會被鎖死在一兩萬億美元的水平。

目前 DeFi 上的借貸協議,絕大部分都是只支持超額抵押的。也存在少部分支持信用借貸的項目,比如 Maple Finance 。

我們可以看到,它支持零抵押物借貸,這可以算得上是信用借貸了。

它采取不同資金池的策略,有的池子只允許通過 KYC 的投資人提供資金,貸款者也經過 KYC 。無許可的資金池,則允許公眾投資人提供資金,但貸款者扔需要 KYC 。

通過 KYC 、限定業務范圍,勉強保持了業務的可行性,但這顯然與理想的去中心化精神相去甚遠。而且這樣做是否公平與透明?我們看過去在該平臺上發生的借貸,只有機構能享受,而且大機構借的多,無需抵押,利息卻更低;小機構借的少,需要抵押,利息反而高。

因此它本質上是個中心化的業務,只是接受了 Crypto 資產而已,而且存在被大機構當成提款機的風險,我們知道 Alameda 和 FTX 在 2022 年一起暴雷,想必它的最后幾筆貸款肯定是沒還上的。

生長難:

現實經濟生活中每個人有自己的身份,有自己的職業,有銀行流水,有社交數據。但看向區塊鏈世界,目前鏈上的數據絕大部分都是些金融數據,而且在 DeFi Summer 之前,連這些金融數據也少得可憐。 鏈上信用評估體系需要從零開始建立,取什么數據,如何評價,都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試錯,這方面的嘗試還在非常初期的階段,甚至連個胚胎都還沒看到。

被標記為孫宇晨的地址從Curve撤回約5000萬美元的穩定幣流動性:10月21日消息,被 Etherscan 標記為孫宇晨的地址從 Curve 中撤回約 2600 萬枚 TUSD、約 800 萬枚 DAI、約 750 萬枚 USDC 以及約 870 萬枚 USDT,并將撤回的 TUSD 轉入幣安。之后,該地址從 Aave 中撤回了約 2000 萬枚 USDT,并向 Circle 轉賬約 4420 萬枚 USDC。[2022/10/21 16:34:50]

社交數據對于構建信用也是極其重要的,但目前 SocialFi 真正跑出的項目還很欠缺,使得整個鏈上信用體系的建立,就像長在懸崖上的一棵幼苗,不但幼小脆弱,連成長的土壤也極其缺乏。不過通過社交數據建立信用這條道路是有人在嘗試的, AAVE 推出的 Lens Protocol 就非常有野心。而且 Lens Protocol 形成的社交數據如果能供養鏈上信用體系,與 AAVE 的主營業務借貸協議是完美契合的,不得不稱贊一下 AAVE 團隊的遠見和野心。

毀滅易:

鏈上信用體系的建立還遇到一個困難,就是毀滅太容易了。一個錢包地址,由一串難以記憶的隨機字符組成,背后所對應的人也難以被追蹤。這確保了去中心化極客對隱私的要求,但也讓鏈上信用的毀滅變得非常容易。

匿名團隊發起一個項目,籌集了資金后按捺不住誘惑, Rug 跑路的;黑客盜取資金后,用各種方式洗幣跑路后也難以追回……這就是目前 Crypto 圈的現狀,搞砸一個 “身份” 之后,重新創建一個錢包的成本太低了。以此為基礎建立鏈上信用,那如果一個地址擁有了價值 $10000 的信用而獲得了 $20000 的貸款,他會毫不猶豫地跑路然后創建一個新的地址。

探其究竟,是因為我們很難給予地址背后的控制人,除了罰沒質押的資產之外的額外代價。而黑客事件中的退回被盜資金,“黑帽” 轉 “白帽” 的行為,常常是黑客不小心留下了痕跡,導致現實中的本人可能被司法機關追責送進監獄,在此威脅下才順坡下驢地轉為領取漏洞賞金,避免起訴。

這個骨感的現實,就是鏈上信用體系的現狀:土壤貧瘠成長困難,而毀滅卻輕而易舉。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目前,盡管穩定幣等形式的加密貨幣已經盡可能地引入了外部世界的購買力,但是想要進一步引入外部世界的經濟活動,必須引入金融的本質——信用。

在去中心化的信用體系中,需要解決作惡成本低、鏈上信息刷單、養現金流等問題。鏈上信用模型和風控體系的建立必然需要漫長的磨合、探索,無法拔苗助長,但在這個體系的幼年期,有一種解法顯得觸手可及,以下便是筆者思考的緣起和推理。

IPFS 與 區塊鏈確權

2018 年筆者曾參與一個項目,試圖用 IPFS 解決鏈上音頻視頻作品的確權問題。那時連 Snapshot 都還沒有,我們試圖用 Kovan 測試網進行全鏈上的 “社區投票”,回憶起來還是非常有趣的嘗試。

區塊鏈與知識產權確權是一直被人提起的業務,邏輯很清晰, IPFS 更是適合做這件事情,因為每個文件在 IPFS 系統中都會擁有獨特的哈希。但經歷過 mp3 文件隨便下載的年代的我,當時就問了創始人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個電影文件的一幀,做了微小的修改,然后上傳至這條區塊鏈網絡,那這個盜版電影也會擁有一個獨特的哈希,如何靠這一點來防止盜版呢?

這個問題顯然是無法解決的,這也是那個項目最終沒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不過當時創始人的回答給了我很大啟發,他回道:現實生活中完全消滅盜版了嗎?并沒有。所以我們的目的也不是完全杜絕現實中也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只是在現有的體系下為他們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回到去中心化信用體系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現實中買賣身份,找背債人,養好現金流,騙出貸款就不還的情況,有沒有存在?自然是有的,甚至還形成了產業鏈。現實里銀行是怎么處理的?是靠風控體系,把壞賬率控制在一個較小的比例,把壞賬風險加點在利息里 Cover 損失,或者用保險等金融工具對沖,從而實現金融系統的穩定。

同理,我們也不是追求在鏈上信用體系里完全杜絕這種作惡的發生,而是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讓鏈上信用體系從幾乎不可行,變成一臺可以使用的 “原型機”。

在某次 W3C 的 DID 標準的討論會上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是否允許中心化服務器為 DID 提供數據?

W3C 的 DID 標準,一個身份之下允許有多個接口。一派觀點認為我們做的是去中心化數字身份,那么就只能允許去中心化的數據作為身份的數據源。另一派則認為,我們也應當接受中心化公司為 DID 提供的數據。

比如推特可以提供數據證明某個 DID 它的推特賬號是什么,Binance 也可以提供數據證明某個 DID 對應的 Binance 賬戶上有多少資產。如果說中心化的機構可能作惡,就完全拒絕他們提供的數據,這同樣會大大限制 DID 的使用場景。

A股收盤:深證區塊鏈50指數下跌0.24%:金色財經消息,A股收盤,上證指數報3182.16點,收盤下跌0.13%,深證成指報11551.27點,收盤上漲0.21%,深證區塊鏈50指數報2838.04點,收盤下跌0.24%。區塊鏈板塊收盤上漲0.71%,數字貨幣板塊收盤上漲0.45%。[2022/6/1 3:55:48]

比特幣交易與中心化服務

再回看比特幣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 BTC 只能進行點對點的轉賬,交易不太方便。歷史上那筆人類有史以來最貴披薩的交易,也是借助一個喜歡 BTC 的第三人接收了幣之后,替那老哥買了兩張披薩。

回看早期比特幣交易不便的時代,人們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呢?是把 BTC 轉到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交易呀,中心化交易所固然不是很好用,以前各個交易所之間還有顯著的價格差可以搬磚套利;交易所也可能發生黑客事件導致用戶的資產丟失。

但對于行業發展的初期來說,這已經足夠好用了,并且中心化交易所的安全體系本身也在進步,至今 Binance 等中心化交易所仍然是 BTC 交易比較活躍的場所,它們作為新人們進入去中心化世界的橋梁,在可見的未來里仍會存在。

那么反推鏈上信用體系的建立,我們不妨也向中心化的解決方案尋求幫助。這條道路很可能不是可選項,而是不得不經過的必選項!

最簡模型結構

理解最簡化威懾紀元 RWC 模型,其實就是現實 KYC 信息 → ZK-DID → 鏈上錢包的映射過程:

現實 KYC 機構:提供 KYC 信息的認證,增信數據等。

ZK-DID 數字身份 & SBT:接收中心化機構的數據,由用戶個人控制,可向對應鏈上錢包發送 SBT 進行綁定,不透露非必要的信息。

鏈上錢包:接收 SBT ,進行鏈上金融活動。

夸張一點,假設我們直接向山姆大叔(美國政府)進行自己的身份認證,并把這個備案映射到 DID 上,然后通過 SBT 與某個特定的鏈上錢包做映射,這個 SBT 的圖案可能是一個 “可坐牢” 的標簽。

正常情況下,用戶可以使用這個錢包做金融活動,大家不知道這個身份之后的人是誰。但如果錢包的主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比如 Rug 跑路、借錢逾期不還等等,智能合約或者其它機制就會觸發懲罰,向執法機構發送此人的信息以及鏈上作惡的證據,進行現實世界的追責。

那么這樣有 “可坐牢” 標簽的賬戶,就像舉著一把槍指著自己腦門的羅輯,大家就可以相信他有更高的信用。因為這個標簽就像懸在人頭上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一但賬戶所有人作惡,就可能會被送進監獄,解決了之前鏈上無法對賬戶所有人進行更強力懲罰的問題。

模型中的兩種角色

我們前面提到不應貸出超過對方信用額度的金額,其實體現了一種 “合理估值” 的思路,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賬戶評估后擁有的信用額度是 200 萬,而你貸款給他超過 200 萬,這件事情本來就不合理,但這種方案同樣避免不了超額抵押押大借小的困境。

如果我的鏈上信用額度是 200 萬,但是我想貸款 1000 萬,有沒有辦法做到呢?

在威懾模型之下,我首先可以通過上面的途徑,給自己準備一個 “可坐牢” 的標簽,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增加信用呢?假設這讓我的信用翻了個倍,值 400 萬了。

還有一些 Crypto 領域的知名從業者,他們本身就是實名的,假設我與他們相熟,不向公眾透露我的個人信息,而向他們透露個人信息并獲得了認可。那么他們就可以成為實名增信者的角色,為我擔保剩下來的 600 萬。

如此,我們就從負向和正向的兩個層面為自己完成增信,可以貸出之前的信用無法負擔的金額,實現了信用借貸。

繼續往下思考,為了完善上面的模型,我們需要三個必要的組件:

1. ZK-DID

最基礎的就是 ZK-DID ,我們需要一個去中心化數字身份作為承載信息的載體,為了保護隱私,它最好是采用了零知識證明的。

我們可以將來自中心化機構的數據映射到這個身份上,比如 Google 、 Twitter 、 微信等 Web2 平臺的信息;也映射鏈上的金融活動信息、以及 SocialFi 成熟之后的 Web3 社交信息;還有威懾模型中,現實世界的 KYC 信息等等。將這些有價值的信用信息映射到 DID 上之后,通過向鏈上錢包發送 SBT ,來完成信用的綁定。

現階段為了最小可行性,我們只需要用一部手機和 APP ,搜集一些基本信息即可:

人臉數據:通過視頻,點頭搖頭等動作輔以 AI 識別記錄,這方面已經相當成熟。

基本個人信息:如姓名、年齡等,此外還有國籍,這涉及到執法區的問題。

增信信息:信用卡額度,銀行對賬單等等,便于量化。

用可信硬件搜集這些信息也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如 iPhone 的面部結構光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Win 11 之后也要求 PC 都要裝有專門的加密芯片用于處理秘鑰、指紋等生物信息;還有 WorldCoin 則很有野心的試圖用授權的硬件搜集人們的虹膜信息,以確保每個人在數字世界能有唯一身份;甚至于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未來我們會有植入人體血液的秘鑰,以確保人身份的唯一性。

這三者的關系,有點像信賴大部分交易都誠實的 OP-Rollups ,和誕生更早相對更成熟的 ZK-SNARK , 以及未來更有潛力的 ZK-STARK 一樣。

2. Legal 部門

前面我們提到 KYC 信息可以直接向政府部門備案,但這顯然會觸動一部分去中心化信仰者的神經。因為我們很難確保備案之后,監管機構會不會用這些個人信息去做其它的事情。

所以這一部分也許可以通過 DAO 組織或公司實體搜集和保管。如 Legal DAO 之類的 DAO 組織,將全球不同轄區的法律人才匯集起來。一般情況下,錢包主人沒有作惡,那什么也不會發生,政府部門甚至不會知道有某個人的 KYC 信息在某個地方存在。可一旦發生作惡的事件,這個第三方法律實體將可以向政府的司法部門發起訴訟,提交對方的 KYC 信息及犯罪證據,進行現實追責。

追責行為的觸發需要一個前體,它們可以由以下機制完成:

DAO 實體的投票治理,用多簽的形式觸發。

智能合約觸發,比如在借貸協議中,發生逾期不還、抵押率嚴重不足的情況,達到閾值時觸發。

未來的 AI 參與, ChatGPT 的表現引發了很多想象力,也許可以用 AI 來成為觸發器。不過這是比較久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且 AI 的開發者掌握了更多普通人的信息,這可能會賦予他們在數字時代更多的特權,引發新的道德風險。當然這與我們今天的話題無關,不做更多拓展。

前體觸發了追責程序之后,由現實的 Legal 部門發起現實世界的訴訟,從而實現威懾。有了以上兩個必要組件之后,威懾紀元 RWC 模型已經初具可行性。不過我們還需要第三個組件作為催化劑,讓整個模型變得更合理。

3. 風控部門

傳統的金融行業風控已經做了非常久,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信用評估體系,這對我們鏈上信用體系從零開始建立也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專業的風控部門可以做兩種業務:

去中心化的數據提供商:構建類似 Chainlink 預言機網絡一樣的服務,僅提供信用數據的信息。

中心化的風控業務:像代碼審計公司一樣提供針對性的風控服務,維護自己的 Brand ,對 DID 打上 XX 風控公司評估的 XX 額度。

簡化的模型往往存在考慮不周的地方,我們需要找出這些問題并試圖回答它們:

1. ZK-DID 進度未知

DID 領域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都是各家在發展自己的一套。 ZK-DID 發展到什么進程,用什么方案,是一個要回答的問題,這直接關系到威懾模型具體如何落地。

不過像前文提到的,大部分的 DID 都是希望成為一個身份載體,用于承載各式各樣的信息,所以與我們希望實現的效果是一致的。

如之前的圖示一樣,既然接受各種信息源對 DID 的映射,那多一個來自 Legal 模塊提供的信息源,也沒有本質的區別。

2. 罪罰不對等

涉及全球各個轄區的不同法律,威懾觸發時,很可能遇到 A 罪 B 罰的罪罰不對等問題,比如歷史上知名的芝加哥黑幫大佬阿爾卡彭,FBI 和 盯了他非常久也沒有找到任何犯罪證據,最后是被稅務局用偷稅漏稅的罪名將他送進監獄的。

如果說阿爾卡彭是被不同的罪名聲張了正義,也就罷了。另外兩種情況就比較令人擔憂了

大罪小罰: 如 Do Kwon 、 SBF 之流,他們造成了眾多投資人的巨大損失,最后卻未必能獲得應有的懲罰。除了他們本身請得起最好的律師之外,涉及 Crypto 的法規也還不完善, Luna 到底算不算證券可能都要扯皮半天。

小罪大罰: 某人本來只是鏈上信用借貸逾期不還,結果觸發威懾之后將信息發送給當地政府部門,本來是件小事情,結果當地法規對 Crypto 有極其嚴格的限制(印度曾試圖禁止所有加密貨幣),因為一件小小的事件觸發了極其嚴厲的懲罰。

由于各地法規的差異,和 Crypto 監管的變化,我們很難確保觸發威懾后有對應的合理懲罰會發生。不過這并不影響本質邏輯,因為威懾從來是不對等的。

像核威懾,擁核大國之間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熱戰就是這個道理,一旦核戰發生,那么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就是拿著木頭棍做武器了。

還有像羅永浩在錘子科技末期,還可以借出 1 億去拯救他的夢想。大航海時代有限責任制誕生之后,至今都是商業活動中的主流,意味著最壞的情況發生,投資人也只會損失有限的資金。而當時羅簽的是代價更大的無限責任制,所以才能在資不抵債的時候借出這么一大筆錢。

威懾從來是不對等的,威懾的代價大,才顯現出其信用的分量。

3. 不良需求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賭徒風險”)

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緊急情況會刷信用卡來支撐;在 Crypto 市場上,同樣也有類似的緊急狀況,就是做合約遇到需要補繳保證金的時候。

人其實從來不是個理性的生物,有很多認知偏差,比如 “損失厭惡” 的心理會導致做錯方向時,平倉離場變得非常痛苦。鏈上信用借貸必然會吸引這一批用戶,他們在保證金不足時舍不得認虧平倉,而是加大籌碼死扛,期望扛到雨過天晴。

這種需求帶來的風險,筆者稱之為 “賭徒風險”,顯然這種情況下借出的錢至少有一半幾率會灰飛煙滅,在當事人的不理性之下,往往會超過 50% 。

這個問題的解法,關鍵在于風險隔離:

分不同等級的資金池,信用評級高的資金池利率低,信用評級低的資金池利率高。評級高的個體可以向下借高利率的資金,反之則不行。提供資金的投資人本身就應該對不同等級的資金池的風險做好準備,用利率加點覆蓋違約成本。

用金庫模式限制風險規模,比如我們專門有個金庫負責小額借貸,額度限制在一定規模,如 200 萬,如果資金池額度達到上限,那新的貸款者需要等待額度才能貸出。這樣即便發生重大行情導致大規模違約,也可以控制損失的規模。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用各種分層手段將風險隔離,像現實的銀行系統一樣,把壞賬率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可能的業務場景,這個模型不能是自嗨的產物,必須得在邏輯上有成立的業務場景才行。

1. 隱私

目前區塊鏈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這保護了區塊鏈的安全,但也有不合理之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行為有一定隱私,對于巨鯨用戶來說更是如此。但現實中人們又特別喜歡盯著巨鯨的錢包動向,像前段時間 Blur 空投時,麻吉大哥的操作幾乎是被人扒光了底褲放在放大鏡底下觀察。

噢,麻吉大哥刷 Blur 獲得了好多空投啊。噢,他一到手馬上拋了一半啊。噢,他沒來得及撤 BID 單,被人砸盤接了十幾只猴子反而虧更多啊 …

這個例子非常典型地體現出,用戶在區塊鏈上是需要更多隱私的。特別是資金量較大的巨鯨用戶,即便他們希望通過小號來掩飾自己的痕跡,現在也有專門的調查鏈上現金流的公司,能通過資金往來將不同賬號對應到同一個實體。

這時候便出現了業務場景,轉賬一筆資金是非常顯眼的行為,但如果是替一個匿名的小號擔保一定的信用額度,讓小號能借出一定的資金,這是不是就更加合理了呢?甚至于可以用一些算法切斷擔保人與被擔保人的聯系,我們知道某賬戶被人擔保增信了一定額度,確不知道擔保人是誰,就更能保護用戶的隱私了。

2. 現實世界高信用個體的進入

最早的設想中,我們的理想是讓現實世界中有能力有價值的個體進入區塊鏈,將他們的信用帶入去中心化世界。這也會是個很好的途徑,比如著名的比特幣反對者巴菲特老爺子。

比特幣 100 美元的時候,老爺子說它是老鼠藥;比特幣 10000 美元的時候,老爺子說它是老鼠藥的平方。但老爺子早年還說看不懂科技股,看不懂的東西不會碰,結果后面還重倉了蘋果公司股票呢。如果老爺子終于改變主意,準備投資區塊鏈這個新時代的風口 …

這時巴菲特就可以通過威懾模型擁有自己的賬戶,并且還可以通過以前在華爾街的朋友,那些已經在 Crypto 領域中的實名增信者們擔保增信,從而擁有自己的隱私和信用額度。在上帝視角的我們當然知道,即便這個賬戶虧了幾千萬的資金,對他來說也是一定能補上的。

3. 信用閃電貸

AAVE 開創的閃電貸模式,允許用戶無抵押借出一大筆資金,只要在同一個交易內還上本金和利息即可。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創新,這是傳統金融中不可能發生的行為。工具是中性的,我們這里不討論黑客用閃電貸作惡的問題,僅僅是說這個工具本身的使用門檻并不低,普通用戶不會寫代碼,就無法使用閃電貸。

但閃電貸又確實有一些很實用的應用場景,比如在多個借貸協議中使用循環貸的情況,如果這時用戶要解除杠桿,就會非常麻煩。他需要還一小部分錢,再取出一部分抵押物,再還再取循環多次。除了操作繁瑣,鏈上的交易成本也將非常高。

假設我們允許用戶在信用額度內,借出一大筆資金,并且在一小時之內只需支付一筆手續費而無需付利息,超過時限之后才需要付較高的利息。那用戶就可以用這筆信用閃電貸的資金快速還上一大筆貸款,再取出抵押物還款,整個過程節省了大量 Gas ,那付一小筆手續費給池子,也變得合理了。

當然信用閃電貸也可能被用于賭徒加保證金,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前面提到的風控原則在此不做贅述。

以上就是筆者關于威懾紀元 RWC 模型的思考和研究,其實它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通過在自己頭頂懸上一柄 “達摩克里斯之劍” 并向眾人展示,從而獲得信用。通過零知識證明技術,在實現以上邏輯的同時,盡可能不暴露非必要的信息。

威懾模型就像 Optimistic Rollup 一樣簡單粗暴,相信大部分的交易都是誠實的,通過向主網上傳所有交易數據,讓所有人都能檢查,提交欺詐證明來確保二層網絡的安全。威懾模型也許還很不成熟,但在鏈上信用體系建立初期,借助中心化的、半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也許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W3.Hitchhiker

個人專欄

閱讀更多

金色財經 善歐巴

Chainlink預言機

白話區塊鏈

金色早8點

Odaily星球日報

Arcane Labs

深潮TechFlow

歐科云鏈

BTCStudy

MarsBit

Tags:區塊鏈DIDCRYPCRY區塊鏈幣圈是什么意思did幣在哪里買CrypWorldCryptoTrains

酷幣交易所
BIT:劉揚律師:比特幣與職務侵占_PAY

引言:隨著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聯合十部委共同發布的《關于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與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十部委共同發布的《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的出臺.

1900/1/1 0:00:00
WEB3:一文了解獲港府和北京支持的香港Web3.0協會 初創會員尚無加密原生機構_WEB3.0

4月11日,在北京和香港當局支持下,香港Web3.0協會在港正式成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和北京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領導出席了成立典禮.

1900/1/1 0:00:00
區塊鏈:區塊鏈幫您辦事 讓您“鏈”上青浦好辦_TECH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省市戶籍人員,未帶相關證件,無法在窗口辦理業務怎么辦?”區塊鏈電子材料庫來幫忙,“一次提交,多次復用,全網共享”.

1900/1/1 0:00:00
區塊鏈:《財富》雜志發布“Crypto 40”榜單 附名單及選取標準_NBA

2023年4月10日,著名雜志《Fortune》在其4月/5月刊和官網上發布首屆Fortune Crypto 40榜單.

1900/1/1 0:00:00
WEB3:香港Web3嘉年華在即 亞洲加密市場發展現狀與思考_web3游戲項目價值排名

作者:Web3traveler日本擁抱CBDC,香港爭奪加密貨幣資本地位,新加坡建立創新沙盒,印度在法規方面較復雜多變.

1900/1/1 0:00:00
INE:為什么再談「AI威脅論」是杞人憂天_BITCOIN ADDITIONAL

AI對人類構成威脅是永恒的話題,正如核武器威脅、地球生態危機。因此我們首先要破題,“再談”是關鍵詞.

1900/1/1 0:00:00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