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比特幣 買比特幣
Ctrl+D 買比特幣
ads
首頁 > 非小號 > Info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_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

天佑

自西元前兩千年起,雅利安人從西北方洶洶而至;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帶來了拜火信仰與習俗。為了統治需要與特權維護,借助宗教,積極造神,鼓勵祭祀;設計出種姓制度,使殖民社會穩固。他們結合現實與經驗,漸進形成“吠陀”,成為近四千年來印度主流文化的骨干。“吠陀”有四部,為歷史與神話題材的贊歌并且釋解;同時,對祭祀儀式予以規范和說明。此外,積極汲取古代民間有關息災、開運、咒詛、降伏之咒法,整合成為一般民俗之信仰。

其教義確立了婆羅門教之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在“神權”取得“權柄”的時代,祭司“口銜天憲”,依據無法質疑的“神啟”,分社會人等為四階級。其中,上三種姓都是自族,分別為祭職——“婆羅門”、武士——“剎帝利”和自由工商之“吠舍”。這些人享有特殊的“宗教權”——祭祀與再生:通過獻祭向神示好;同時,依次分配社會資源。非雅利安族的原住民則成為被剝削的“首陀羅階級”:被稱為“一生族”——也即不被“神”放在眼里的人;沒有任何社、經地位。如《摩奴法典雜種種姓》所說:“僧侶、武士與商人種姓是三個再生族種姓;第四種姓——奴隸種姓僅有一次出世。”

祭職說:人與社會的首要義務是祭祀;而吠舍不能自祭,須由婆羅門“代禱”。此外,《摩奴法典民法與刑法》規定:“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因為奴隸沒有任何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奪取的任何所有物。”這便有了剝削與掠奪的性質。在這樣的神教體系社會中,宗教是一切存在的基礎——祭祀成為第一目的。教權高于治權,現實必須服從于祭職口中的神旨;此后印度社會的主流再也離不開這一信仰習俗。

婆羅門是“游戲規則”的設計者,當然也是得利者。他們成功地將社會矛盾之壓力轉嫁于“未知寄托”。然而,其畢竟是神本主義的;粗糙的教說無法避免被剝削階級——尤其被殖民者的反抗情緒。如此積壓日久,必然遭致反彈。

不從民眾的需要出發,遠離人心人性,自然就得不到被統治者的支持。由種姓制度導致的不平等,到神權宗教帶來的人格不平等;經濟、司法、文化等社會資源全被“黃金貴族階級”壟斷,引起其他族姓的腹誹。社會中開始彌漫起反神權、反壟斷、反階級的自由沙門思想。尤其是恒河中游一帶,受雅利安文化的熏陶,又經“新興”思想融合,有了全新發展方向——即“奧義書文化”。一些非既得利益集團的人脫離社會階級——從良序系統中出離,成為游離于社會之外的自由民。他們紛紛加入沙門陣營,沙門集團應運而興。

沙門思想一方面堅決反對“神志論”,一方面積極發展“業報說”;認為現實無望,唯賴終極解脫——只有“業盡涅槃”,才能永恒安樂。“行祭祀苦行者入天界,于其中輪回;惟住于梵者能得不死。”他們拒絕祭祀行為,隨同拋棄世間的一切;以“極簡”方式存活,專務冥想與禪思。這種看似消極的作風,有著不受階級束縛的積極意義:人,不再是神教體系社會中的一環;每個人獨立自主、自尊自愛,通過一己之努力,實現宗教成就——人性與心理的全面升華。

婆羅門“權柄”旁落,剎帝利“撿到了槍”;“至上至尊”的“神使”不得不暫時退居于“受教”的被動地位。這里要提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耶若伏吉耶。據《奧義書》載:他為鄔達羅伽的學生;是當時公認的“祭祀理論家”,為毘提訶王所禮遇。耶若伏吉耶系統闡述了“梵我一如”理論:認為“我”即人的根本,“梵”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皆以“梵”、“我”為本體。如其所作的偈頌說:“我如一蜘蛛,引絲而布網,世界綿羅開,還即自身出。”

觀點:灰度和Uniswap裁決向美立法者傳達了修改監管的強烈信息:金色財經報道,一些專家表示,灰度和Uniswap裁決向美國立法者發出了強烈信息,即可能有必要修改監管。兩起法院案件的司法邏輯,尤其是民主黨任命的法官,具有特殊意義。

Paradigm政策總監Justin Slaughter表示,灰度法官Sri Srinivasan、Neomi Rao和Harry Edwards做出了這一裁決,Rao 撰寫了意見,而Srinivasan是巴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 總統任命的人,也是一位較為溫和的民主黨人。Srinivasan和Edwards都站在灰度一邊,這可能會發出一個信號,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可能“輸給很多民主黨法官”。

Justin Slaughter補充說,華盛頓特區巡回法院被認為是美國第二重要的法院,因為它審理有關規則制定的案件,而且由于民主黨占多數,它也被視為 SEC的主場法院。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副教授John Aughenbaugh表示,灰度判決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法官是由不同的總統任命的,而是法官是由不同政黨的總統任命的,他們基本上向SEC傳達了相同的信息,即你需要做出一些合理的決策,你不能繼續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同一類比特幣產品。[2023/9/2 13:12:39]

為了進一步完善“唯‘我’論”學說體系,耶若伏吉耶提出了“‘我’的四位說”,以解釋人類迷惘之緣由與超脫之原理。按照“覺醒”程度,“我”分四個“段位”:醒、夢、熟眠和死。在“醒位”時,感官、意識起作用;“我”受“外界”的束縛。在“夢位”時,意識起作用;“我”雖成為主宰,但仍未擺脫既有經驗的干擾。只有到“熟眠位”,“潛意識”起作用;乃至“死位”時,“我”才能徹底不受外在的影響——超越相待與對立,達到“最上歸趨、最上安樂、最上世界、最上歡喜。”

此外,耶若伏吉耶還將“業報輪回說”與道德倫理結合起來:在生死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業,造成自己未來的“身份”。如說:“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依業而有果。”故而業報輪回與人的行為、欲望互為因果:“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只有通過修行,親證“梵我無二”;奉行祭祀,實行種姓義務,才能斷絕輪回、獲得解脫。“奧義書”重視“真我”的“智識”,意味著祭祀不再萬能。

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中總結道:“‘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回說。”“‘真我論’為吠陀文化的開展,而‘業力說’卻是時代的新聲。”“這一東方思想——業力與真我相結合,而后隨業輪回中,首陀羅人如此,阿利安誦習吠陀,也不過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而轉到他生。對照于自我的真凈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脫思想的隆盛。”“‘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這是阿利安人文化到達東方,展開溫和的宗教革新的前奏。”

有人請教死后的歸宿問題。耶若伏吉耶說:“握余之手,此問題不可于眾人中說;惟兩人間可傳。”這里所謂“不予公開的秘密”,就是關于“業”的“新說”——“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耆婆利對婆羅門阿爾尼說:“此教,直至今日婆羅門未曾知之;”這話未免危言聳聽。壟斷知識的婆羅門未必未聞,只是無法回應:“第一因”“存在”位格高了沒用,低了問題更大;索性裝個糊涂,各說各話。

Gonbox.com邊挖礦邊供暖的盒子獲得紐約蜂巢基金300萬美元投資:據官方消息,Gonbox.com今日獲得紐約蜂巢基金領投300萬美元股權投資。Gonbox.com是采用油冷沉浸式靜音技術,支持兩臺礦機挖礦和超頻。礦機的熱量轉為熱水用于游泳池恒溫、沐浴熱水、供暖空調,在商業上用于酒店、餐廳、會所、大棚種植、養殖等,目前在北美銷量超3000套。[2023/2/8 11:54:01]

與“神本”邏輯相反,純粹的“業報說”是接近“人本”的。有人開始反思:祭祀的作用是什么?“神”的作用又是什么?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受到嚴重挑戰:“神”的絕對權威破產了,祭祀行為也將失去市場。隨著毘提訶王朝的沒落,來到“軸心時代”。恒河兩岸,反婆羅門的沙門陣營迅速勃興。沙門繼承了輪回思想,又強調了業報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均是自作自受,與神的喜怒無關;那又何必寄望于“未知”?神或能賜予福報,但畢竟有限——無法帶來永恒、永續之解脫和安樂。所以高貴與清凈不由出生決定,智慧與解脫無法由他人賜予——世間與神明都不怎么可靠。

這一思想繼續發展便不難推導出:“神”本身“仍在輪回中”的論斷;這直接導致婆羅門教的破產。

沙門參考了暮年婆羅門的“林棲”模式,不問出生、階級、老幼,全都可以去過林居、修隱、游行的生活。他們拋棄先天血統的藩籬與社會物質生產之義務,專為精神建設服務;終其一生努力探索出離之道。被黑暗壓抑的人們看到一絲曙光,實踐修行生活的沙門思潮流行起來。在當時,“師徒制”的沙門學派很多。據佛經記載,有六位著名的導師最具代表性;他們都是一代宗師,有許多學生相隨。其中,只有耆那教傳承到了今天。六師學說有共同之課題:分析人生——現象世界之要素;最大差異是有沒有靈魂,還有行為與業報的關系。由此導致各別的行為模式,可謂異彩紛呈。

不過,其“因果觀”大多未能脫出“機械宿命”——“靈魂邏輯”的窠臼:以為必要“業盡”,才能解脫;故無不走向極端。或者以為沒有靈魂與業報,或者以為業報有窮盡,便無須努力修行——哪怕放縱享樂也無大礙。又或者以為靈魂本來清凈,罪業可提前滅盡,故今生宜用苦行,直至盡業涅槃。凡此種種,無不建立在各自對世界觀的解讀之上。每個號稱已經得到答案的人各自傳道是那個時代的特點。此外,沙門重視提升個人靈覺,開發出禪定術。這是純粹的技術手段,目的是達到特殊身心體驗。副產品是寧靜與喜樂感受;有部分沙門導師甚至認為:這就是圓滿解脫之“涅槃”。

沙門諸師各說各表、各自為政,彼此爭執不休;不過對于婆羅門教卻是團結一致地反對。在西元前六、五世紀間,“神意論者”、“定命論者”、“業定論者”、“無因的偶然論者”等等,各自宣教,爭鳴不已;人們根據性格與因緣,分別依信:或倒向“自由”,或倒向“良序”。時代的思想界活躍而陷于混亂;這種風潮成為佛教之母,孕育了覺悟的道路。釋尊后來居上,脫穎而出,建立了實現真實、徹底、永續解脫的中正之道,成為沙門陣營中獨放異彩的一枝。

此時此刻,佛教做好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準備。佛教汲取并揚棄了“元素積集”、“業報輪回”、“經驗虛實”等義,以對抗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滅”、“祭祀萬能”、“教權至上”諸說;提出輪回無盡,業也無盡;“靈魂”是沒有的,那是一種錯覺——“無明”;不知道“無我”真相的無明才是造成纏縛的元兇。佛陀說:人所經驗的現象世間無非五蘊、十八界的聚合離散;一切緣起,并無主宰。打散檢視,分門別類辨識清楚,無非心、色二法;并沒有“我”的實體存在——這就直接導致了“梵我合一說”的破產。

數據:44,485,413枚DOGE從未知錢包轉移到Coinbase:金色財經報道,Whale Alert數據顯示,44,485,413枚DOGE (價值約5,771,679美元) 從未知錢包轉移到Coinbase。[2022/10/30 11:58:11]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佛教真理——看清“苦”的真相:有生必死、輪回不息、流轉無盡;于是導向尋求徹底出離之“還滅”。四圣諦中的“滅”,即熄滅、涅槃。從“無明”下手,打破“集”的鎖鏈——身心不再糾結與纏縛,回歸純粹之理性與覺性。在內心深處的具體表現即是滅除了“愛”。這個“愛”不是簡單理解的情愛,而是指對一切的執著。由于智慧開發,看清“緣起無我”之實相;破除“無明”,使得再無愛染、不被纏縛。三煩惱永熄,永離諸苦,徹底解脫。形象表述即是“出局”——逃出輪回法則的局。

“出離”分四個階段,分別斷除身見、戒盜、疑、貪欲、瞋恚,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這十“使結”。須陀洹——初果,斷除身見結、疑結及戒禁取見結。斯陀含——二果,將感官欲望及瞋恨減輕——“薄貪嗔癡”;當他下回再來人間就會得到解脫。阿那含——三果,斷除感官欲望及瞋恨,徹底永斷“下五分結”;且不用再來人間:下一世在“凈居天”上即得解脫。最高級的解脫果位是阿羅漢——四果,斷除剩余的五種更高層、更細微的結;一斷永斷、不受后有——究竟涅槃。

佛陀明確自己與諸阿羅漢全都證達永斷生滅之徹底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由于還有色身,故稱“有余依”;等色身都死亡,就是“無余依涅槃”。

一般大眾接觸宗教,無非是為具體或抽象的依托;佛教自然有這一功能。但佛教的內核與本懷卻是使人心靈強大與富足:指出現象世間的真相,讓人獨立、自由與完善。好比拐杖與醫藥,目的是丟掉,而非粘執。只有自己成長,才能成功進取幸福。成長的方向:探究真相。真相是什么?苦。許多人誤會佛教:異常消極,且一切都為死亡服務;這其實是一場誤會。一切宗教都有臨終關懷的社會功能,使未曾了解、掌握信仰技巧的人不至于慌亂、緊張與恐懼。佛教中也有部分關于死后超脫的說法,但那并非本懷;關鍵還是要在當下的課業上持續努力。如同老師勸慰學生,本質而言還是一種勉勵。

佛教中的“苦諦”,是“形上學”意義的——而不是一般的苦樂感受。生命無所謂苦樂:生命是一種自然狀態。作為“四諦”之首,佛教確實講“苦”;不過這并不針對生活態度——導人厭世。相反,佛教是重視面對現實的;由于理解不深,大家以為佛教鼓勵放棄今生——這是嚴重違背佛教本懷的。如同吃飯睡覺,都是正常的生命行為;只有過度的執念與無意義的期待才會導致苦。一般說“苦”有多種細分:從兩種、八種、乃至“百八種苦”;無非現實與心態兩個方面:老、病、死之三種身苦與貪、嗔、癡之三種心苦,合為根本“身心之苦”。歸結到底還是一句話:事與愿違。

趨吉避兇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切煩惱的癥結所在。如《廣五蘊論》云:“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受以領納為義者,六根依六觸為緣而生六受。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領納逆境,逼迫身心,在眼耳鼻舌身之五識領納者曰苦受,意識領納者曰憂受。……屬于前五根者名外受;外受有三:苦受、樂受、舍受也。屬于意根者名內受;內受亦有三:憂受、喜受、舍受也。……又一切苦樂皆緣受境:樂受于未得樂時有希合欲,既得樂后有不乖離欲;苦受于未得苦時有不合欲,既得苦后有乖離欲;惟舍受無此二欲。菩薩觀受是苦:以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

數據:比特幣交易量創下3個月新高:金色財經報道,盡管比特幣(BTC)在2022年出現了重大修正,但其投資者活動正在增加。Santiment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比特幣的交易量達到6月中旬以來的最高水平,達到426.8億美元。(Finbold)[2022/10/2 18:37:05]

又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復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云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相續,皆起于苦。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有生必死,有樂必壞——這就是事實真相。雖然不必深陷其中,但總還是要面對;若無準備難免心慌意亂。

談到“四諦”,離不開“法印”: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被稱作“法印”:用以標明佛法與非佛法的關鍵分嶺——獨特于一切外法的根本。

“無常”,謂世間一切諸法——包括物質性法、非物質性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一般常人理解的“無常”很局限,而且推理因素居多。佛教說“無常”,是運用禪定能力,對事實直接體察——“現觀”的結果。“無我”:辨識心、色一切諸法并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法”存在。在瑜伽境界里,萬有諸法、人生現象皆為五蘊和合:相互依存,緣起——沒有永恒實體存在。徹見真理、證達實相,就能涅槃寂靜、不受后有——這是人世間唯一的永恒安樂。

其實,“無我”之理與“緣起說”密切相關。如同一家老店,換過股東、店址、家具、員工等;既然全都變了,還是原來的店嗎?難道就不是了嗎?似乎怎么回答都有問題。此外,法人可以變更,但法律義務與關系是必須延續下來的。此即無我與業報的辯證統一。

佛教“三法印”源于對瑜伽現觀境界的體認:宇宙——現象世間的自然規律、客觀法則就是有生有滅、不斷變易。有年輕、有年長、有健康、有病患,這都是正常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果主觀上抗拒——不知道并不能如愿,客觀上過分強求,就會內心苦悶。負面情緒會導致苦,親友離別會導致苦,敵人仇恨會導致苦,事與愿違會導致苦。總結而言,無非與自己的心理期望有落差:希望拒絕不喜歡的東西、留住已經得到的東西——渴望能夠主宰一切。佛教說“苦”,在于指明真相,而人們往往習慣于回避與忽視;所以一方面說離苦,一方面說快樂的局限性,目的是要令人面對現實,以避免被短暫的假相所欺騙。

其實佛教并不消極:只是希望人們從不愿意接受現實的迷夢中覺醒。痛苦源于不愿意面對事實真相的掙扎;當人們接受現實、拋棄情緒、回歸理智,便能輕裝上陣,從而遠離煩惱。此外,就佛教看來,“悲觀”是一種情緒。若能“掌控”就可不為所動。面對現實,知道一切正常也就不會生起莫名的煩惱了。

這是一般經驗中關于“苦”的說法;若能徹底貫徹,即能避免許多負面因素。不過,這只能保障今生,卻顧不了來世。佛教所說的“苦諦”,指的是更深層次之內核:潛意識中導致苦的根源、種子。眾生根深蒂固有一個“我”的觀念,引起對一切執取的習氣——這才是所有苦難與煩惱的根本。顯意識的苦惱,通過“正見”、“正戒”與“正定”解決;至于輪回根本——潛意識中的“我見習氣”,就需要增進佛教內學的修行以徹底解決。

富國銀行:數字資產是“與互聯網、汽車和電力相媲美的創新”:8月8日消息,美國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發布了一份題為“了解加密貨幣”的特別報告,將數字資產與“互聯網、汽車和電力”的發明進行了比較,指出數字資產與互聯網、汽車和電力一樣具有創新性。報告稱數字資產為“新互聯網的基石”,數字資產的發展將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投資機會”。

富國銀行還在報告中對當前版本的互聯網如何改造郵局、音樂商店、固定電話和當地新聞進行了比較, 它利用這些比較試圖解釋“價值互聯網”將如何重塑當地貨幣、支付網絡、證券、財產和合約。 該報告指出,數字資產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額外的監管、技術和業務失敗、處理和存儲數字資產的運營風險、價格波動以及有限的消費者保護。(Cryptoslate)[2022/8/8 12:09:09]

四諦之二:集——乃苦因。就字面意義而言,集為“招聚義”:心與結業相應,招聚生死之苦。佛教對于一切經驗中的存在,歸類為物質性與非物質性兩類——即色與名。色即“質礙”;用印度傳統的宗教理論說,“四大”——地、水、火、風為其基本元素。又在“五蘊說”中,將心法分述成四:受、想、行、識。“受”為直接感受,“想”為意念感知,“行”為動機意向,“識”為識知了別。佛教如此分析,目的是為了觀察方便;服務于三法印,以成立四諦。名、色二法依各種因緣聚合,無我、無常、無能主宰;因為無明,顛倒夢想乃至苦患。

故苦的根本原因為無智——“無明”;如“十二緣起”義:用推導手段揭示有情身心流轉之過程。由于無明、執著、貪欲,導致錯誤的判斷與行為。因惑造業,感生苦果;相互循環,成為枷鎖。我見習氣是輪回生死、永無出期的根本,所以十二緣起立“無明”為首。“行緣識”,即業力會導致“識生”作用。“識緣名色”:有了了別,便有名、色、能、所。因為名色,便有“六處”:即對外界的感知“主觀”。“六根”觸“六塵”,產生覺受;再加上我執習氣影響,生起愛染。直接導致執著,以至于“生老病死”。這是佛教關于有情身心的解說,可以解釋為生命的輪回,也可以解釋為因果業報的內在狀態。

所以,佛教強調要用止定之特殊能力,來辨別疾速的流轉過程;以期打斷輪回——循環無盡的鎖鏈。此外,為了避免苦所導致的煩惱,除了分析,還可以“觀空”。后出佛教多用此類方法:并不急著出離——有計劃地保留一點“惑”;目的是留在世間以長期幫助他人。因為苦,所以出離;臨到要證涅槃了,即用慈悲心、菩提心來攝持。龍樹用“箭箭相柱”之喻,很好地形容了這種“臨界張力”之狀態。長久在紅塵中輪轉,受苦是難免的,所以要用觀空手段做好心理建設。所謂“轉念即是轉境”,以此緩解壓力,目的是持續穩定與堅持。

一般說來,原始佛教講離欲,大乘佛教講利用欲;這都是本于人性的——抓住人性才能幫助、服務于人。人間苦多樂少,必要善于面對:或者舍離,或者留惑,底線是不能因他生惱——“自法衰”。所謂“圣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先要把握根本,后能以苦為用,那才是正道。這就是佛教重視悟入、覺性、正見;也即佛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道理。

有了方向與希望,自然要有所行動。感性為鼓勵,可以是動力之一;理性是態度,必要嚴謹和踏實。從煩惱到解脫,從無明到智慧,這是一個嚴肅的驗證過程,來不得半點投機與玩笑。須要理性!尤其是在專業的修行過程中,容不得半點僥幸。如同開車在路上,想起目的地的風景,會鼓舞人心、安慰疲憊;但開車還是要注意安全,否則就會發生危險。這就是佛教的行道被稱為“正道”的原因。

“道”為四諦之一,為佛教中導致滅苦的途徑與行法。在佛陀時代,各種有關修行的學說特別多;可惜良莠不齊,有的還很成問題。或過于嚴苛——殘害身體卻毫無益處;又或放縱享樂——不認為欲惱有不良影響力。佛教反對窮兇極欲,更反對無意義的自虐苦行;離開了正確的道路,一切都是不智行為。佛在悟道時證達三明: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前兩者是徹見自己和眾生長劫生死輪回的真實,完全證知“業行”、“因緣”和“果報”;后者則是證得滅盡后的獨特智慧。佛陀對于輪回與業報的事實徹底明了,于是提出完全對應與實用的中道法——遠離極端的務實、有效手段。

佛曾對先賢的各種教說嘗試、鑒別,去麩存精,概括、整理成“八正道”。在鹿野苑的首度說法時,就已經有了這一宣說,可謂是貫徹一切教法的根本。“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即確立正確的方向與理念。當人們想要獲得如法教授,必須首先摒棄以往錯誤的信念;對正道體悟,徹入實相——這是一切宗教成就的基礎。若沒有正確的方向,任何努力都是白費。正如須陀洹成就“不壞凈信”——絕無路線疑惑的問題,便再無退法。路線正確是抵達終點的必要條件,所以一切“正法行”皆以正見為根本。

正命:人在社會中存在,必要獲取生活資源;這當然要注意手段。依據身份,做適當的謀生工作,避免用不善手段去賺錢。在傳統的信仰習慣中,談到錢似乎就與“鄙俗”聯結;這是一種慣性的誤會。佛教并不反對資糧,而是反對“無明”。“倉中有糧,心中不慌”;修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如果空著肚子勢必不能長久。在佛世時,弟子們個個有修行、人人能持戒,感得世人敬仰,紛紛自覺供養;出家人無須自備飲食,每日行乞,專務修行——這是多么好的合作與良性循環。有了外護保障,得以進行佛教“內學”的開展:皈依三寶以確定正知正見、受持戒律以提供內在資糧、精進禪觀以趨向解脫涅槃。

要有好的外緣,以服務于出家生活乃至止觀所需,且有無后悔之效用——這就是持戒功德。佛教講“因緣福德”:資糧保障是福,持戒修善是德。若不修善,資糧會成為負擔;若無資糧,修善將無法為繼。《俱舍論》卷十八云:“若具四德得清凈名,與此相違名不清凈。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回向涅槃,非勝生故。”如理作意,用正確的動機與意圖,規范言、思、行:盡可能地避免導致黑業的一切行為。用正當和善的語言、行為、思維對己對人,這會導致將來的違緣減少。

在八正道中,有關戒律的部分,開為身、語、意三:正思維、正語、正業。有了正確的方向、基礎、外緣,接下來就要正精進——即目標正確與努力有度。佛陀反對毫無意義的自虐與過于嚴苛的苦行——凡努力都要用在刀刃上:方向與節奏都要把握;否則即便再努力都不算是正精進。正念,即如法作念力培養,正確憶念及其觀想;能夠為戒律持守作思想保障,當然也是為達到禪定做好鋪陳。所謂禪定——正定,并非佛教別有一套技巧,只是對于前人經驗予以揚棄與改造;用更為合理的技術手段達到地定,然后能夠安住而不執染。

大部分有關禪定的學說,在佛陀成道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定學是慧觀的基礎:若無禪定,一切出世成就都無法建立。印度傳統定學是一種專業技術,佛教借用來輔助慧觀。后人一般將“禪定”二字合用,實際大有不同。

由于是一種技術,依據一定的方法,必須經常反復練習,故謂“業處”。禪定有四個階位,技巧有四十種方便。根據個人的習氣、因緣,選擇一種方法,努力循序降服貪、嗔、昏沉、掉舉、疑,建立尋、伺、喜、樂、止。得到地定,然后逐漸舍棄尋、伺、喜、樂,達到唯有舍與止的四禪地。再往上階,即進入“類心法核心”——所謂無色界狀態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禪定的頂峰,也是一切“世間有”的頂點、凡人所能努力達到的至高點。佛陀說:這仍不可靠,因為仍是有為;要得徹底解脫,必要結合慧學。

八正道沒有嚴格、絕對的先后次第。客觀而言,必要先學習,然后樹立正見——以保障行道的正確性。選擇一種正命的生活,令三業清凈——這是戒學。努力于禪定和智慧的開發即是正精進、正念、正定。回歸到正見的親身證得,再無疑退。所以八正道是整體,也是佛教戒定慧三學最明確與具體的表述。無論忽略任何一點,其他都不能圓滿,所以全都并稱為修行核心。又如佛法基本原理之“法印”、“四諦”,環環相扣,組成一個整體;不可或缺任一一環。佛陀說:“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

佛在臨終前將教法系統整理總結,完整表述為“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通過此法,可至四禪、四向、四果——這些內容攝盡一切三學。誠如經言:“四念處、四精進、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為汝等宣說之法,汝等應善理解、實踐、修習、宣布。令此梵行長續久住,即為眾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間及為人天之利益、幸福。”

再后出的佛教,用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對于修行方法總結——“波羅蜜”。一般說法是“六波羅蜜”或者“十波羅蜜”。“波羅蜜”譯作“到彼岸”、“度”: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至涅槃解脫之彼岸。“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中,智度謂圓滿智慧——實相般若;系超越人類思維之無分別智,為其他五度之根本。另有十波羅蜜:即再加上方便、愿、力、若那,稱“十勝行”。

綜上所述。一切宗教,其本質都有“敦倫牧化”——治道輔助之目的與效用;所以,對于善惡因果運作機制的教說,任何宗教都不會缺位。一般神教均會設定一個主宰,掌管著世間的一切;人類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神的意志。西方一神教的因果僅在一期中實現:唯一一次機會決定永恒——因信得永生果。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因果業報的理解,本質同埃及的冥府審判:賞罰可由神靈的主觀意志干預;所以要與神靈交好,以期得到垂青與照顧。所以,這是既有“神志”,又有“靈魂”的教說,本質而言,所有宗教成就都要仰賴神佑,故當祭祀。

婆羅門教強調“神志”的作用,自然割舍不了神的絕對權威。當然,這也是為了其社會地位的保障。沙門倒向自主獨立,因此提出“非神”。然而,其理解的“業報”仍有“靈魂”的影子——業報主體;故又陷入極端行法:以為必要“業盡”才能“解脫”;乃至否定靈魂、業報與輪回——成為“斷滅”。這些教說大抵基于“靈魂邏輯”,只有個人決定、命運決定還是業報決定之差異。認為神志決定,便要努力親近;認為宿命決定,那就等待終結;認為沒有靈魂,那便隨遇而安;認為業報決定,就要嚴苛苦行。總之,任性隨緣與自虐其身,成為當時宗教修行形態的主流。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三明”,主觀驗證了“業報”與“無我”的真相,取得世所罕見的宗教成就:唯有佛教提出的“緣起說”,才能將非神、無我與業報架構統一;是唯一實現真實、永續、徹底解脫的沙門之道。就解脫意義而言達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度。在其后的導師生涯中,佛陀不斷教化他人,復制成功經驗;善巧說出實踐經驗教法,形成教言乃至后期形成的教典,在世間流布。其教法經過總結:中道、八正道、四諦、五蘊無我、諸行無常等;以此為基礎,針對受眾靈活施設,方便教法更是源源不斷。由于順應了時代、人心、社會,還有成功架構、說法善巧的特點,才成為佼佼者;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宗教明星。

佛教提出的“緣起無我說”是對神教的徹底打擊

佛教的世界觀是特殊的,是唯一一個抱持眾生平等觀念的宗教。所有生態,無論轉去天道或者地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眾生在各種狀態中輪轉,無始無終;一切取決于自作自受的業。世間的一切都是“業因”互相作用的結果,沒有靈魂之體、沒有神的作用——一切緣起;未來之業取決于如今與過往的意念與言行,所以關鍵就要把握個人當下“三業”之清凈。在這般平等的立場上,反凸現出作為人的優越特質。

佛教不重神跡,對人格異常尊重;只有人,才能實踐解脫之法。人是六道中最重要的存在——不過樂、不過苦,煩惱與智慧、感性與理性大概持平,所以所有的解脫者都在人間實現。佛法可貴,在于強調正覺:每個人只要踏實實踐,就都能從業海中解脫出來;無須仰賴神靈、神變、神通、神跡。同樣,佛陀教導的佛法亦非天啟;純是修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所以要回歸人格——人間的佛教;如此才能見賢思齊,積極向道。

不過,宗教實踐的特殊性使得“神秘主義”多有市場。釋迦牟尼本是人格導師;不過,在后人無限懷念的驅動下不斷將佛神化——這恐怕是有違越的。后來的佛徒們使佛教“神秘化”,與外學互滲、影響;甚至把釋迦牟尼也看作為“更高位格存在”的“化身”——這是宗教情緒的造神,卻非佛法本懷了。佛教一旦形上化、神秘化,即被印度教找到突破口,直接將之“收編”;造成佛教的一蹶不振,終于消失在印度宗教的汪洋大海之中。

Tags:

非小號
加密貨幣:2019年下半年,加密貨幣網絡安全威脅下降了78%_HTML加密貨幣是什么意思啊

盡管在2019年初出現了大量的網絡安全威脅,但與加密貨幣惡意軟件相關的黑客攻擊在2019年下半年下降了78%.

1900/1/1 0:00:00
區塊鏈:全球功能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將在3個月后問世,比特幣會受威脅嗎_40億比特幣能提現嗎

Billions項目組霍尼韋爾是一家跨國技術集團,也是計算機行業最早的推動者之一。該公司宣布,它將在未來三個月內發布全球功能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

1900/1/1 0:00:00
YUAN:暴漲中的99版人民幣四大天王,你收藏了嗎?_YUANYUAN幣

99版人民幣隸屬于第五套人民幣,從1999年10月開始發行到2003年就開始回收,部分券幣實際流通時間也就三年多。2005年就推出了新的2005版人民幣.

1900/1/1 0:00:00
小龍蝦:羅永浩第二場直播熄“火”:觀眾爆降,收入僅3500萬_小龍蝦幣是什么幣

晚上8點,羅永浩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電商直播。還是相同的味道,由羅永浩和朱蕭木一塊兒直播,不過開播五分鐘、第一個商品上架前,直播間觀看人數65.8萬.

1900/1/1 0:00:00
USD:起底虛擬幣交易所割韭菜套路_IMO

來源:新京報 IMO、IFO、雙幣理財、資金盤游戲圈錢,號稱高收益,獲利靠拉人頭;部分項目方和交易所“親如一家”;監管多次提示風險 “我預感到行業將進行一次大洗牌。”王瑩透露,她準備離開幣圈.

1900/1/1 0:00:00
binance:“eos生態”傳銷騙局崩盤 超億枚柚子幣被操盤手轉移并分散_bitcoin幣是什么幣

反傳防騙快訊發布《警惕“eos生態”傳銷騙局卷土重來“柚子生態”創始人已是階下囚》的預警文章不到半個月,今天早上就在傳出“eos生態”平臺無法登錄,超千萬枚eos虛擬貨幣被轉移的消息.

1900/1/1 0:00:00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