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大家以為是經濟學問題,其實是心理學問題。
本文內容概要:
比特幣的能源消耗
平臺幣的隱藏邏輯
為什么要把用“心理補償”來解釋挖礦?
很多挖礦本身沒有什么必要
挖礦出來的幣也沒有什么實際的價值,價格充滿泡沫
有罪推定更適合加密資產的評測
大家總是在各種各樣的渠道上看到各種各樣的的挖礦概念,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挖礦”的概念本質是什么? 比如交易即挖礦、騎自行車即挖礦、抽煙即挖礦、流動性挖礦、吃飯即挖礦、玩游戲即挖礦、跑步即挖礦、發文即挖礦、點贊轉發即挖礦……不可勝數。 挖礦始于比特幣挖礦,開始于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赫爾辛基的服務器上挖出的比特幣第一個區塊,史稱“創世區塊”。為啥要挖礦呢?激勵機制。這種理解似乎很正確,或許也是中本聰的本意。
報告:大多數人將加密貨幣視為一種投資工具而非支付手段:金色財經消息,據加拿大銀行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論文稱,大多數持有者將加密貨幣視為一種投資工具,只有極少數人考慮將其用作支付手段。(U.today)[2022/4/21 14:38:47]
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比特幣挖礦所消耗的電力,大概有多少。
圖源:Digiconomist,2020年07月24日上圖描述了比特幣的電力消耗對比各國能源消耗,其中,比特幣挖礦電力消耗占英國18%,占澳大利亞一個國家能源消耗的1/4,幾乎相當于捷克共和國一個國家的消耗。
本質上是因為比特幣挖礦可以賺錢,因為挖礦成本常年低于比特幣市場價格。這個挖礦成本各個地區的電力成本有關系,電力成本高的算力設備會流向電力成本低的區域。例如,相當數量的礦機是在中國四川省,這是用腳投票的結果。比特幣的礦機耗能是世界最大的,也是經典的PoW挖礦,也就是工作量證明機制挖礦,ETH、BCH、Ltc都屬于這一類。
報告:大多數比特幣投資者仍在盈利:金色財經報道,盡管比特幣在上周遭受了大規模拋售,但是Glassnode的報告顯示,大多數“實體”仍在盈利。這是因為拋售主要是新投資者的恐慌性拋售引起的,而不是來自長期持有者。[2021/5/26 22:44:37]
文章開頭的時候提到過各種看名字就覺得親切或者匪夷所思的“xxx即挖礦”,用的也是所謂的激勵機制,交易即挖礦,是交易平臺鼓勵你交易;流動性即挖礦,是去中心化借貸平臺鼓勵你存款和借貸;那么,如果是抽煙即挖礦,難道是鼓勵你多買他們平臺的煙抽,吃飯即挖礦是要去他們的飯館兒去吃飯嗎?
邏輯上是的,也就是說只要是有消耗能源(或者消費)的行為就可以加進去一個挖礦。那么,挖礦本身除了經濟學上的博弈,如BTC,大家挖礦把市場給推高,參與的礦工眾多,全網的算力夠到可以維護整個網絡的穩定——這都是后來的結果。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為了鼓勵你挖礦: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來一起愉快地參與一個有趣的事情吧,后來的故事你都知道了。硬件不斷迭代,幣價不斷攀升。
聲音 | Cred聯合創始人:比特幣不會死,其比大多數政府貨幣更受信任:金色財經報道,Cred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Dan Schatt指出,比特幣被記者宣布死亡378次,其中包括今年的40次。但是比特幣不會死,因為它比大多數政府貨幣更受信任。比特幣沒有中介機構。[2019/12/26]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挖礦的工作會占用自己的計算機資源,會耗費電力,挖礦出來的比特幣,一開始也是一文不值。也沒有地方交易,那么挖礦作為獎勵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或者說另外一個詞更加貼切“心理補償”。其實早期挖礦也只是為了好玩兒,但是費了我一部分錢,所以來個幣獎勵會心理上好受一些。
這個現象,當代社會隨處可見,比如你去很多飯店吃飯,給你辦VIP,給你積分,很多的時候這個積分沒有什么用。可是這個積分是一種消費的心理補償。
動態 | 大多數數國家對STO的監管態度仍不明朗:據LongHash消息,Legal Nodes首席執行官Margarita Sivakova于LongHash發布報告稱:不同的國家對STO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由于STO太過新穎,許多國家根本未能處理它們,這意味著STO仍然處于法律灰色地帶。 報告根據金融市場監管(如豁免發行招股說明書、投資者資格等)、區塊鏈特定法律、STO發行程序、STO發行數量以及違反適用法律的后果等因素將各個國家對STO的友好程度分為非常友好(Very friendly)、大體友好(Mostly friendly)、適度監管(Moderate regulation)、具有法律挑戰性(Legally challenging)等四個等級。報告顯示,僅有馬耳他、立陶宛等極少數國家對STO非常友好,而亞、非、南美等洲的絕大部分地區的監管態度仍為未知。[2019/4/10]
下文所說的平臺幣,其實不單單是指交易所的平臺幣,即使是所謂的去中心化項目如Compound,產生的COMP在這里也統稱為平臺幣,有平臺方產生的加密貨幣就是平臺幣。
動態 | 大多數穩定幣供應量逐漸減少:據Diar數據顯示,自本月初起,除了主流穩定幣USDT和意義胎方位質押品的穩定幣Dai以外,其他穩定幣的供應量在今年二月都出現顯著下降,約下降1億美元,下降率為10%。[2019/2/20]
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騙偷等行為皆可一并加入挖礦機制,打包進入“礦圈”。這樣就明白交易即挖礦,就是一種心理補償,交易即挖礦出來的平臺幣邏輯上來說,他們的做市資金或者叫做托底的資金不會大于交易的手續費收益,當然,幣價可以無限高,但是基本面的價值就是這個。
請不要說交易所的發展好了,平臺幣自然就會漲,這只是間接的關系。當然,如果平臺上市了比如去了納斯達克、紐交所等,他們的股票價格的基本支撐是平臺本身發展的好,這就是所謂的股票基本面分析。平臺幣會漲,只是因為一個事:交易所每隔一段時間去回購流通中的平臺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是討好市場。很多人也這么認為,所以認為平臺幣長久不了。
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交易即挖礦的話,交易的過程中產生了手續費,我消費了,我消耗自己的金錢了,我需要心理補償,所以我要產生平臺幣。實際上三大交易所,都不是這么運作的,而是直接發出平臺幣,然后承諾每個季度拿出部分的盈利回購平臺幣,這是為什么呢?他們為啥不去做交易即挖礦?因為這樣可以先把所有的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然后,自己控制做市資金幣價進行動態影響,這樣可以用較少的錢辦更多的事兒。所以,平臺幣是可以長久的,只是幣價是有天花板的。
再回頭看流動性挖礦,比如最近流行的COMP,如果沒有流動性挖礦的話,可能很多散戶就不愿意去更多的質押、借貸了。是激勵更是一種心理補償,除非平臺項目方愿意公布實際收益盈利并對COMP進行定期回購處理,這個價格也是站不住的,早晚掉頭一瀉千里。因為就是一個心理補償,你告訴我,心理補償有多少的價值支撐。
答案是:
第一、很多挖礦本身沒有什么必要
之所以挖礦是因為項目是去中心化的。就這一條因素,大多數項目是符合不了的,舉例: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可挖礦;三大交易所是中心化的,挖不挖礦是不是交易即挖礦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現在的平臺幣在中心化系統上運行更加高效。中心化的直接管理積分系統更方便,比如麥當勞消費拿到積分,積分換優惠券。
第二、挖礦出來的幣也沒有什么實際的價值,價格充滿泡沫
如果有價值或者說有好的價格可以賣掉,我還可以稱之為激勵。但很多時候,產生這個幣的機制是一個心理補償,而對外聲稱各種高大上的經濟模型,吸引散戶韭菜來接盤。用“心理補償”來看待挖礦,可能更容易看到騙局的核心事實對的真相。
第三、有罪推定更適合加密資產的評測
用“激勵”或者挖礦的時候給人的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個賺錢的活,這是個有價值的事,這是隱形洗腦。對于目前的加密市場,對于所有的數字貨幣項目,應該采取“有罪推定”而不是“無罪推定”,先假設項目是空氣,項目方是騙子,搜集證據去證明這個項目是個假貨,如果無法搜集到證據或者搜集到的信息和數據都在說“這是個好人,他們沒有作案動機,也沒有作案的行為”。這個時候,才能將自己的錢的一部分放心的投到某個加密資產上。
本文是作者日常的思考或者叫做碎碎念,從比特幣的能源消耗,講到了廣義上的平臺幣以及平臺幣隱藏的挖礦邏輯,并且得出推論大多數的“挖礦”只是一種心理補償。提出對項目和加密貨幣的觀察和判斷,盡量采用“有罪推定”而不是“無罪推定”。相信讀完本文,你對“挖礦”、“消費”、“激勵機制”、“心理補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金色財經 區塊鏈8月3日訊 聚合平臺就是這樣一個能夠與用戶形成直接關系的平臺,可以用零邊際成本為用戶提供服務,并通過供需之間的良性循環來降低用戶獲取成本.
1900/1/1 0:00:00Uniswap有點火。 這個項目聲名鵲起,還是在2019年的悉尼開發者大會前后,聽去參會的以太坊社區項目描述, 在會上看到了Uniswap,認為未來會是一個新黑馬,這時候記得比較有意思的是幣安和.
1900/1/1 0:00:00自從在 CKB 經濟模型白皮書中第一次接觸到 Nervos DAO 時,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破它的流動性限制.
1900/1/1 0:00:00Hash Ribbons指標是通過量化哈希率相對增長率來展現比特幣哈希率的變化趨勢和比特幣挖礦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具體數值是用比特幣哈希率的近一個月均值減去近兩個月均值的差值除以一個月均值數據.
1900/1/1 0:00:00比特幣挖礦經濟是由無數彼此競爭來保障網絡安全的特定應用計算機形成的,其中可以提煉出一個輸入三角:收入、運營成本與資本開支.
1900/1/1 0:00:00金色財經訊,7月31日,隱私幣Zcash的開發公司Electric Coin Company宣布,已發布Zcash 3.1.0版本.
1900/1/1 0:00:00